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功夫影帝李小龙-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咏春拳推崇“打手即消手”的原则,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以攻为守”。普通拳法所用的档格(化解)招数,通常是当敌手一拳或一脚打来时,以臂挡之,然后再用另一臂或双脚反击敌手。在次序方面,档格必在反击之前,档与击不是同时进行。而在咏春拳的招数中,在档格敌手的同时又用拳脚击敌手,甚至不去档格,就直接攻击放手。是为“消打”或“以打为消”。
咏春拳的这一原则,人们在体育竞技中也能常看到。如乒乓球国手邓亚萍。邓亚萍个子矮小,腿短臂短,无法顾及偌大的台面。她父亲教她放弃防守,只讲强攻,并且是一味地强攻。近年来,邓亚萍打遍天下无敌手,便是这般道理。
咏春拳招数还有一大要点是“手留中”,即出招发招,均由中路突进。具体做法是将自己的桥手(臂肘腕拳)变成一个核心——两拳不分散,不管敌手如何向自己攻击,都可使敌手的桥手在自己的双桥手的外边。这样,就能使自己处于攻守上的优势。同时,咏春拳出击之拳路走的是“弓弦”线路,不事拐弯抹角出拳。这就像一把弓,咏春拳的拳走势是绷直的弓弦,而其他拳法的走势多为弓之背。咏春拳拳路走势与“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几何原理相吻,力求最快最省力地击中敌手。
叶问教徒,主张少而精。徒弟中,除李小龙,仅有叶正(叶问的儿子)、黄淳梁、楚原、张卓庆等八九人。李小龙在武馆,与师兄弟的关系很融洽,不似在学校,形影单吊如一只孤雁。李小龙的一些基本动作多由师兄黄淳梁传授,而年事己高的师父在一旁指点教化。叶问不主张一味地下死功夫、笨功夫,强调悟性,教法灵活不呆滞。
李小龙对师父的点化之辞或示范招数铭记在心,时常反复回味领悟。据叶正回忆,有一回他同李小龙上街,行走之时突然发现李小龙不见了。叶正赶忙踅转身去找他,只见李小龙坐在路边,如禅师入定般地冥思默想。良久,李小龙站起来,依照悟及的心得当街练起来。
许多年后,李小龙成为功夫大师仍念念不忘师父的教诲,他常与他人谈及师父对他的点化之辞:“小龙,放松一点,自然一点,注视敌人的动作,你就会自然适当地做出反应。”
“遇到敌手,千万不要拘泥套数,这样只会捆住自己,怎样方便怎么出手,目的是尽快将敌人击倒。”
“我们不要太虚伪地说:‘我们学武只是为健体强身。’我们学武基本上是用来打架的,只是不要轻易出手。”
叶问是个极宽容之人,他不像有的教头那样,禁止弟子学习或演练其他门派的指数,并认为这是离经叛道的逆行。叶问看李小龙最初的招式。就知道他曾向演艺界的叔伯学过功夫。叶问认为这不是坏事,因为艺人的招式虽是表演给人看,但毕竟是从武术流派中演化来的,仍有可取之处。因此,李小龙除在武馆学咏春拳,仍利用拍电影的机会,向其他叔伯学功夫。在李小龙离港赴美时,他已掌握了多种拳术。这为他在日后独创一门“截拳道”,提供了厚实的基础。
据他的兄弟忠琛、振辉回忆,小龙练武到了疯狂的地步。他为了学好咏春拳的粘手功夫,在家中设了一座木椿,每天对着木椿勤练不辍。他为了练就强大的体魄,没有新式的西洋健身器械,就用沙包石块来健身。他就是吃饭时也不愿停止练功,一边吃饭,一边以拳击打板凳,以练就拳头的硬度。
他的旺盛精力,使得每一个对他稍有了解的人大惑不解,他除了练功,还要拍电影、跳舞、跟女孩子寻欢逗乐。
他的功夫长进非常之快,父亲既喜又忧,道:“他只要从练武的精力中拿出二成,学业也不至于如此。”
父母仍念念不忘儿子走求学发达之路。儿子的行为,使他们这一希望愈来愈渺茫。由于李小龙在学校的“恶行”,不得不停地转学。因此,李海泉的朋友同事与其见面时,第一句则问:“令郎到学校未?”使李海泉十分的难堪。
更要命的,是李小龙为练武,一度荒废中断了学业。
1956年,16岁的李小龙勉强读完初中,进入圣查米耶尔书院读高中。这是一所英文学校,有不少外籍学生。校内有一支西洋拳队,拳手几乎是清一色的外籍学生。外籍学生普遍比本港学生长得高大,拳队是为这帮外籍学生特意组建的。
好出风头的李小龙自然不满那些洋学生的一统天下,他主动发起挑战。牛高马大的洋学生自然不把矮小的李小龙放在眼里。结果,他们一个个被李小龙凌厉而又不规范的拳法打得落花流水,甘拜下风。
1957年,李小龙代表圣查米耶尔书院参加全港中学生校际拳击赛。他一路过五关斩六将顺利地进入决赛,他的最后对手是连获三届冠军的洋学生。此君高大魁梧,壮实如牛。李小龙戴的是西洋拳套,打的却是中国的咏春拳法。这位洋拳手不知如何招架还手,给李小龙打得晕头转向,最后败北。
事后,李小龙洋洋得意地说:“西洋拳讲究的是闪避,攻击只是一下一下的,而咏春拳以‘粘手’见长,可贴紧对手连消带打。交手时,我以‘粘手’格开番鬼仔的来拳,对方手腕酸软时,我就用另一只拳猛击。”李小龙又道:“我的咏春拳还没使出一半,主要是怕犯规受罚。咏春拳讲究速战速决,如果放开来打,我一个回合就能把他击倒。”
练武和演电影,是李小龙在港期间的两件大事。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由童星向小生过渡,所饰角色仍以歹徒和流氓为主——只不过年纪不同而已。他离港前拍的最重要的一部影片叫《人海孤鸿》,他在片中担任主角,展示的是在日本军占领后香港的街头故事。
李小龙扮演一名在日本军统治下的香港的孤儿,他经历过日机的狂轰滥炸,经历饥饿的煎熬,他最终幸免于难,流落于香港街头。
在他生活的那个地区有几个流氓头子,一个叫“十四K”,一个叫“和胜和”,还有一个女流氓叫“十八姐”。这个孤儿跟流氓混迹一起,他的专长是打荷包(扒钱)。一个慈善家向他伸出援助之手,但他依然以扒窃为业。不久,他因犯案被捕,那位慈善家再度伸出援助之手。他面临两种选择,要么坐7年牢,要么进学校读书,结果他选择了后一种。然而在他读书期间,流氓找到他,软硬兼施说服他干最后一次“扒钱”勾当,他答应了下来。在欲行动前他突然反悔,执意不去,流氓老羞成怒,割下他的耳朵。经历了这事,他彻底看清流氓的残忍毒辣,从此痛改前非。
叶问对李小龙所拍的电影不甚关心,他关心的是弟子能否成为武林中德高艺高的大器。他常向弟子阐述德与艺的辩证关系——德高必艺高,作为武林中人,且不说除暴扶弱、铲恶救孤之侠行,最最起码的一点,就是切不可向不会武功的弱者动武。
叶问同时又极力鼓励弟子与人“讲手”。讲手一词,最初是武师在一起探讨切磋武艺,常常会由口说引发到手动,故“讲手”一词,实为交手或比武。叶问注重的是招数的实用性,不讲手,就不知自己所练功夫的优劣长短,就不知自己下一步该如何练。叶问认为,功夫最终是打出来的,而不是练出来的,只有在讲手中,才能不断地完善和强大自己。
按照李小龙的性格,不用师父鼓励讲手,他自己会主动找人讲手。这就像一位久练弓法的箭手,急欲把一只飞鸟射下来。
那时的李小龙,经常在街头“行凶闹事”。他捕捉的讲手对象,是他认为比他强的人。李小龙主动挑衅,激怒对方。对方一旦动武,李小龙便旋风般地使出咏春拳法,直到把对方打得鼻青脸肿、趴倒求饶方辍手。因此李小龙的讲手,带有浓烈的炫耀武力的色彩(这是他一惯的好胜心理所决定的),一旦动手,便把师父教诫的“讲手须适可而止”的训条抛到九霄云外。
李小龙的名气愈来愈大,得罪的人也愈来愈多。有时在街头,他能在瞬息间把四、五个对手打倒。
李小龙寻人讲手,也有人寻他讲手。这是些像他一样的学过武功的好胜之徒。这种人不是那种行于街头、外强中干的庞然大汉。他们与李小龙旗鼓相当,各有所长。但是李小龙凭着勇猛和过硬的拳脚,总能够克敌致胜。
有时对方是几个人,在这种情况下,李小龙往往是师兄弟几人与之应战或挑战。
后来去澳大利亚开设武馆的李小龙的师兄兼把兄弟张卓庆,在接受一位武术杂志记者采访时回忆道:
那时候,与小龙及师兄黄淳梁,为了印证所学功夫的实效,四处向人挑战……起先只不过是双方三几人,约定时间秘密举行。想不到后来越搞越厉害,时常会雇了汽车到新界去打。
“我那时被人称为‘大龙’,而他当然是‘小龙’了。我们乐于迎战任何挑战者……
“我们很不受对手欢迎,特别是小龙。因为我们是有名的搏击能手。小龙更特别惹人非议,因他很狂傲地认为他能打败任何对手……”
除拍电影,李小龙基本上不务正业,这使他父母为他的前途非常担心。很有可能,李小龙将来会开武馆做武师,那不是他父母所希望的。他父母希望的是他完成大学的学业。
李小龙混到18岁。18岁是中国人界定成年人的年龄。因此,他母亲极力主张他去美国读书。她认为小龙是美国公民(按照美国法律,出生在美国皆是美国公民),理应接受美国教育。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小龙四处讲手树敌太多,再这样下去,会遭到不测,父母为儿子的安全问题深感忧虑。
李家的亲戚也极力主张李小龙离开香港。他们认为,小龙的学坏,是结交了社会上不良少年的恶果。只有离开香港,才能隔离不良的环境与不良的朋友,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李小龙终于决计去美国,尽管他舍不得师父,舍不得师兄弟,舍不得他小有成就的电影事业。有消息传说——黑社会的人正酝酿把他干掉。他知道那些人的毒辣与残忍,他们或许不会堂尔皇之地讲手对打,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