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明末风暴-第3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首先是虎卫的火器优势必须尽可能增强;其次是有炮兵相助的火器部队拥有极大的优势,故此虎卫中有必要设置专门的炮营;再次不可忽视冷兵器的作用,但虎卫原先一枝火枪一柄长刀的装备,在实战中显得有些累赘
    这三条经验汇集于一处,还是进行武器改进的意思经过实战反复使用之后,虎卫对“虎卫乙”型火枪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进意见,比如说重量还嫌过重,比如说火绳的成功点火率只有一半左右,战场之中需要频繁换等等
    这些改进意见,最终因为一个人的到来而得到了解决
    “毕侍郎着实辛苦了”
    “不辛苦不辛苦,能见到这自发火真的造出,老朽此生无憾了”一脸红光的毕懋庚捋须大笑
    “燧发枪”
    这个解决掉问题的并非是俞国振,而是毕懋庚严格来说,是毕懋庚带来的一张图纸在退休致仕之后,毕懋庚就一直潜心于火器研究,他是个唯武器论者,认为要对付流寇和建虏,所能依靠者唯有大明的火器在襄安见到虎卫乙型火枪之后,他便开始着手将自己的自发火想法与虎卫乙型相结合,并且先后绘制了六份图纸,最终在襄武器研究所的协助下,挑出了其中一份进行改进虽然它还不是十分细致,但以襄如今强大的金属零件生产能力,仅仅是半个月时间,便拿出了各种规格的样品十件,最后确定了其中一件为虎卫丙型
    虎卫丙型燧发枪长为四尺七寸,重七斤,另配有卡口,可以安装刺刀在装上刺刀之后,全长达到六尺二寸,也就是一米八六左右,算得上是一枝长矛了因为枪膛和火药没有改进,所以火铳的有效shè程和jīng确度,比起虎卫乙并没有太大变化,最大的变化是在shè之上,原先最熟练的虎卫火枪手,也需要约二十七秒才能完成整个shè击过程,而现在这个度减到了二十秒左右;另外,原先有将近一半的击发失败率,在使用燧发击发后,也降到了一成五左右以上数据来自山鸡桑大作《东宁记》中的孙氏铳
    “毕侍郎于此火枪上立有殊功,俞某必向陛下上书,为毕侍郎请功”
    “下官老矣,又无起复之意,请不请功,都没有什么,若是南海伯能以此火器多杀几个贼人,少伤几名将士,毕某就心满意足”说到这里,毕懋庚抬起眼,望着俞国振:“只是有一件事情……”
    “毕公请言”
    “这虎卫丙型火枪的图纸,还劳烦南海伯献与朝廷,着工部、兵部督造”
    说到这里的时候,毕懋庚深邃的眼里,闪过一道奇光
    他是随着俞国振一起乘枕霞号来的襄,俞国振到金陵去,除了为得胜归来的将士举办凯旋仪式之外,另一个目的就是接这位当代的武器设计大师去襄他到了襄之后,感觉到此地与大明别处不同的气氛,也稍接触了一些襄公开的秘密这让他在设计改进虎卫丙的同时,也感觉到了一种忧虑
    他并不怀疑俞国振对大明的忠诚,可是襄虎卫、百姓,是不是象俞国振这样忠诚,会不会有人为了图谋富贵,而做出将黄袍披上俞国振身上的事情?
    “此图当由毕公献与朝廷才是”俞国振坦然应答(未完待续)
    百度搜索泡书阅读最最全的小说 ///

三七零、碧海青天弄玉箫(一)
    三七零、碧海青天弄玉箫(一)
    除非俞国振能狠下心来将毕懋康囚禁或者干脆处死,否则他根本无法阻止图纸的外流,甚至就算是他现在下令也已经晚了。
    可以想见,毕懋康来新襄之前,不会没有准备,他家中肯定还有原来的那六份图纸的备份。便是到了新襄,他也应该有所防备,比如说,他的心腹仆人中,在前些rì子已经有一个说是传递家书离开了。
    望着俞国振好一会儿,毕懋康良久不语。
    他官至兵部侍郎,在官场上什么事情没有见过,可面对俞国振那双坦诚的眼睛,却不能不犹豫。
    看不透,完全看不透这个少年。
    毕懋康不想猜下去了,他自然知道,俞国振确实不在乎他把图纸传到外边去。毕懋康熟悉大明的火枪锻造工艺,这样的一杆火枪,放在大明,最熟练的工匠,朝廷全力支持,没有一个月也造不出一枝来,而且一枝的成本,恐怕要到二十两银子以上,并且不能保证成品的合格率。
    是的,大明装备得起,但是只怕同样的价格,大明装备一名士兵,俞国振可以装备两名三名!
    毕懋康还是小看了新襄的生产力,虎卫丙型燧发枪的生产成本,并不比此前的虎卫乙贵多少,折算起来,也就是三两银子出头一柄。
    不仅如此,在改进弹丸与火‘药之前,大明造的燧发枪的shè程与准确度,仍然是低于虎卫所用!可以说,虎卫丙型火枪只是帮助虎卫在面对建虏时拥有更大的火力优势,而这点对大明朝廷来说,却没有什么用处!
    “老朽老了,有一句腹心之话对伯爷说,若是说错了,伯爷莫怪。”想到这,毕懋康决定开诚布公。
    “请说。”
    “伯爷忠君爱国之心,老朽可以看得出来,但伯爷这边的虎卫,则未免有些……只知有伯爷而不知有天子了。”
    略一犹豫,毕懋康盯着俞国振的眼睛,缓缓又说道:“此非长久富贵之道。”
    这是第一个当面说这类话的人,俞国振同样盯着毕懋康:“毕公,我无意于富贵,若非见百姓苦难,我宁可扬帆海外,只求一个逍遥自在。”
    “此前我屡立功勋,天子也意yù授官加赏,我只求田宅罢了。此次京畿事了,若不是担心监军太监虚冒功勋,担心屡拒爵赏非国家激励人心之道,我仍然愿意归于田宅,而不是充任这个什么南海伯。”
    “百姓能得安乐,富贵于我便如浮云。”
    俞国持一句一句说出来,速度也很慢,算是表明自己的心迹。毕懋康闻言默然,许久之后,拱了拱手:“老朽老矣,还请南海伯安排人送老朽回去。”
    “毕公何必如此着急,在新襄多呆一段时rì吧。”
    “不可再多呆了,再多呆老朽就舍不得离开了……老朽已知南海伯之志向,也看到了南海伯之能……如今只求回乡速死了。”
    毕懋康的话语里多少带着一些悲怆,俞国振没有给他一个保证,没有说绝对不会有起兵反明的那一天,而是将百姓放在第一位。这并没有解决掉毕懋康心中的担忧,但他知道,自己无力改变什么。
    无论是改变大明,让百姓不至于苦难,还是改变俞国振,逼使俞国振承诺绝不选择,都是远远超过他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他能做的,也唯有退隐山林,他只能希望,自己尽快早死,看不到他不想看到的那一天。
    “毕公何出此言,你又不是张凤翼,张凤翼、梁廷栋一开始也是只求速死,后来我们打了胜仗,他们想活而不能了。”俞国振微笑着道:“毕公老而弥坚,才华正为华夏所需,即使不愿留在新襄,也可以回张著书立说,晚辈愿将之付印成书,令千载之后的后世小子,也知道毕公大名。”
    对于真正的儒生来说,立功、立德、立言乃是人生三大追求,立功立德为有益于当代,立言则是为了将自己的学说留传于后世,俞国振以此激励毕懋康,而毕懋康却只是苦笑。
    任俞国振再三劝说挽留,这位当代的武器大师,究终还是离开了新襄。俞国振也没有太多的心情用于挽留一位旧时代的文人,毕懋康毕竟还是忠于明的。他必须将jīng力投到新襄进一步建设中,而现在,困扰新襄发展的问题,已经不只是人口,更是资源了。
    铁矿石与煤炭资源的瓶颈,在新襄逐渐显现出来,必须通过某种渠道加以解决了。
    当俞国振在琢磨着如何获取更多的煤炭资源与铁矿石资源时,山‘东即‘墨青岛口,将岸望着忙碌的港口,眼中带着一丝毫不掩饰的忧忡。
    “将郎,你怕什么,兵来将挡,水来土湮,咱们这还有几百人,难道还收拾不了一个小小的鲜国?”
    他身边的罗宜娘撇着嘴道,对他几天的情绪很是不满。将岸苦笑了一下,宜娘是见惯了虎卫打胜仗,因此不免太小看天下了。将岸却是知道,朝鲜虽非大国,可凑个十万军队出来还不成问题,若是有一万虎卫,这十万军队当然和土鸡瓦狗没有什么区别,但是他手中能动用的却只有两百虎卫,外加上那不到四百的牧奴,而且那些牧奴的忠诚度还有待考验!
    “将总督,李家兄弟来了!”
    就在这时,一个登莱兵前来报告,俞国振给将岸留下的兵力并不多,现在几乎全部被他派到了耽罗岛上,因此在青岛口,他所用的人手都是孙临的登莱兵。这个来禀报的登莱兵,将岸就认识,名为孟威,如今已经是朝廷任命的把总,可整rì里还是缠着他,想要到虎卫去当一个小兵。
    “怎么你这个把总来传信?”将岸笑道:“好歹你如今也是一个军官了,这等事情,哪需要你来?”
    “什么狗屁军官,哪里比得上当一名虎卫,将总督,你就跟伯爷美言几句,收下我吧!”
    孟威一脸陪笑,小眼睛不停地眨巴,看上去就象是一只在讨好主人的狗。但他这神情让人好笑却不生厌,至少将岸不会生厌,他可是知道这个孟威的,冷口关之战随着孙临冲杀,身被二十余创,兀自酣战不止,绝不是只知道溜须拍马的小人。
    “这可难办,你年纪大了。”将岸为难地挠着头。
    “将总督总拿这话来搪塞,小人的堂兄孟放,年纪可比小人还大六岁,当初若不是他比小人大,哪里轮得他去炮营,可是就因为他会放炮,便让他去了虎卫,小人却入不得,这不公平,小人也可以学打炮!”
    两人这样的对话这些时rì发生过不知多少回,最后都是将岸哑口无言——他虽然能言善辩,可对上一个认死理反复纠缠的倔驴,也就无能为力了。不过想想也是有趣,冷口关之战时,投来的女真人中莫尔庚额与席特库是两兄弟,随孙临北上的孟威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