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国策-第165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兵力不太明确,有的超员、有的则连八成兵力都不到);以色列国防军的总兵力在30万左右,其中地面部队不会低于24万;土耳其国民军的总兵力在80万以上,其中地面部队接近70万。即便除掉本土防御部队,西约集团联军也能投入100多万地面部队,总兵力则在120万左右(马耳他的军事力量微乎其微,完全可以忽略不计)。

当然,进攻开始后,西约集团联军的兵力就不止120万了。即便按照最保守的估计,到西约集团联军停止大规模进攻的时候,美国、以色列与土耳其投入的作战部队分别为275万、87万与546万,总兵力超过900万。

同样的,集约集团联军投入的兵力也非常惊人。

中东战争爆发的时候,共和国中东战区的总兵力为24万,其中地面部队15万(3个主力战斗单位与3个预备战斗单位,且全部满员),伊朗国防军的总兵力为240万、伊拉克国防军的总兵力在110万到130万之间(伊拉克在年初就向俄罗斯与美国宣战,并且进行全国军事动员,只是动员效率并不高)、叙利亚国防军的总兵力在70万到75万之间(叙利亚没有像伊拉克那样在大战爆发后就以共和国盟国的身份参战,因此只针对新增的安全威胁,适当动员了部分预备役官兵)、库尔德斯坦解放军总兵力在;110万左右,即便考虑到伊朗与伊拉克都已向俄罗斯战场派兵,留在国内的军队不会很多,而且库尔德斯坦解放军的大部分部队都是武装民兵,集约集团联军在该方向上的兵力也在350万到400万之间。战争期间,除了共和国向中东战场大举增兵之外,伊朗、伊拉克、叙利亚与库尔德斯坦均进行了全面军事动员,根据相关资料,进入战略僵持阶段之前,共和国分数次向中东战场增兵180多万,几个盟国总共动员了500万以上的作战人员,加上其他盟国的援军,因此集约集团联军在中东战场的作战部队高达1100余万。

在一块面积不到100万平方千米的战场上,双方投入的兵力超过了1000万!

这是个什么概念?

要知道,即便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场上,双方投入的总兵力也就2000多万(不包括在战争初期被德军歼灭的数百万苏军,以及双方动员的敌后武装力量),高苏德战场的总面积将近600万平方千米。

更重要的是,这只是双方在中东战争的第一阶段,也就是几个月之内投入的作战部队。

相对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持续了将近4年,如果按照单位时间在单位面积内投入的作战人员来衡量的话,中东战争第一阶段的兵力密度是苏德战争的20倍,可以称得上是人类历史上兵力密度最大的一场战争。

当然,实际情况没有这么“糟糕”。

在巨大的兵力投入背后,是同样巨大的前后兵力对比,即前线作战部队与后方勤务部队的兵力比。即便按照比较夸张的估计,西约集团联军的这个数据在0。2左右,即大约5名勤务人员支持1名战斗人员。由此可以算出,西约集团联军投入的900万大军中,至少有750万后勤人员。即便考虑到前线部队的伤亡率远远高于后勤保障部队,即150万作战部队不可能同时在战线上作战,因此巅峰时期的参战人员不可能达到900万,西约集团联军后勤保障部队的兵力也在650万到700万之间。

因为西约集团联军背靠地中海作战,即地面后勤线相对较短,而海运效率远远超过了陆运,加上大部分海运船只的船员都是平民,而不是军人,所以在前后兵力对比上,西约集团联军占了大便宜。

可以说,这也是集约集团联军的总兵力要比西约集团联军多出200多万的原因。

受漫长的地面后勤线影响,集约集团联军的前后兵力对比肯定在0。1以下,在某些局部战场,比如北方的库尔德斯坦战场上,这一比例甚至在0。05左右。保守估计,参战的1100多万官兵中,在前线作战的不会超过150万,而且任何时候的前线作战部队总兵力都不会超过100万。这一点,从共和国陆军投入的兵力就看得出来。虽然在中东战争的第一阶段战斗中,共和国陆军投入了200万大军,但是除掉各战斗单位的后勤保障部队、增强的支援部队之后,实际作战兵力仅有120万。而这些兵力是陆续到达战场的,因此在任何时候,共和国陆军在前线的作战部队都不会超过100万,甚至不到80万。算上几个盟国的主力部队,前线主战部队在100万到150万之间是个比较可信的估计数据。

照此计算的话,中东战场上的兵力密度并没有大到连转圜空间都没有的地步。

对比16年前的中东战争,虽然交战双方投入的前线作战部队多了近2倍,但是考虑到战争的强度、战线的长度、波及的范围、以及同时在南北两个方向上开打,兵力密度随之增加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双方都是在战役期间陆续增兵,而不是从一开始就投入这么多部队。

可以说,这也正是中东战争的最大问题。

前面已经提到,战役开始的时候,美军投入(包括已经从美国出发、正在赶往前线的增援部队的地面部队)在32万到35万之间,而共和国的前线作战部队大约15万,算上各自盟国的主力作战部队,双方在战役开始时投入的地面部队总量不会超过100万。与2041年的中东战争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重点有所不同。

当年,在裴承毅的巧妙应用下,北方战线成为主战场(这也是美军惨败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地理环境相对优越的南方战线反而受到冷落。

吸取教训之后,杜奇威从一开始就将南方战线定为主战场,即把主力放在以色列与戈兰高地,集中优势兵力打垮叙利亚与伊拉克这两个共和国的铁杆盟国,并且从黎巴嫩北上扫荡地中海东部沿海地区,解除东地中海航线受到的威胁,将南北战线连为一片。北方战线上则以积极主动的战术进攻稳住战线,利用小亚细亚的复杂地形、以及在过去10多年间构建的战略防线,挡住共和国军队西进的步伐。按照杜奇威的计划,在顺利击败叙利亚与伊拉克之后,美以联军还将向伊朗进军,并且让海湾地区的几个亲华国家改变立场。此举的根本意图是实现战略大迂回,即通过伊朗北上高加索,再与土耳其联合北上进入黑海,迫使共和国放弃乌克兰方向上的进攻行动,把重点放在高加索与黑海防线上。从战略局势看,只要美军能够把战线推进到两河流域的东面,共和国就别无选择,只能让大陆战场上的南部集团向高加索方向转移。因为裴承毅将大陆战场分成了南北两个集团,所以有人认为,在中东战争打响之前,共和国元首就做好了输的思想准备。

果真如此的话,那就太小看裴承毅了。

在不对称战争理论大行其道的当下,战争绝对不是在某个战场上与敌人对着干,而是从对自身有利的角度出发,在自己选择的战场上作战。可以说,这种不对称的作战思想使战争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不对称的战争思想也正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最大特色。

如同美军希望在叙利亚沙漠中纵横驰骋一样,共和国军队的首要目的是打败土耳其。

从共和国的角度出发,只要能够守住库尔德斯坦,用叙利亚与伊拉克交换土耳其都是非常划算的买卖。原因很简单,占领土耳其,等于获得了前往希腊的地面交通线,而丢掉叙利亚与伊拉克之后,东边还有伊朗。事实证明,美军就算进攻伊朗,也很难在短期内击败这个曾经战胜过美军的国家。如果考虑到阿拉伯国家与伊斯兰世界对在场战争的态度。即美国拉拢以色列攻打叙利亚与伊拉克,对阿拉伯国家与伊斯兰世界造成的影响,共和国更有理由把主战场选在北面,即在伊斯兰世界将美国当成头号敌人的时候,以相对低调的办法占领同样主要信奉伊斯兰教的土耳其。

由此可见,共和国选择了北攻南守的战略。

虽然俗话说有多少米做多少饭,也就是量力而为,但是在世界大战中,只要没有超过国家的承受能力,往往是反过来的,即在订下目标之后,再决定需要投入多少力量。对于两个巳经发动起来的超级大国,打一场规模浩大的中东战争肯定没有超过国力。考虑到在中东地区,两个超级大国都有盟国,而且是实力不算太弱的盟国,所以两个超级大国更有理由先定目标,再做计划。

从双方的目标来看双方的投入,就能发现问题在哪了。

这次首先说共和国。根据战后获取的资料,以及共和国当局在中东地区的部署,均可证明,裴承毅早就做出了让叙利亚与伊拉克承受大部分战争损失的决策(这也对战后的世界局势,特别是阿拉伯世界与共和国的关系产生了巨大影响,即用叙利亚与伊拉克作为挡箭牌,让西约集团联军在跨越上千千米的战线之后,还得应付这两个阿拉伯国家数千万国民的奋起反抗。别忘了,30多年前,美军还占领着伊拉克,所有年纪在40岁以上的伊拉克人都不会忘记那段屈辱历史。

为了推行这一战略,早在2042年,共和国当局就以帮助伊拉克建设独立自主的国防力量为由,以合资的方式,在伊拉克开办了多家军火企业,扶持了一大批伊拉克军火商。经过10年发展,伊拉克的军火产业已经大有起色,而伊拉克的军火商也成为最有影响的利益集团。2052年底,伊拉克国民议会就批准了一项旨在加强国家战略安全的法令,其中明确规定,不但各地方政府要按照统一标准组建民兵,所有成年男性公民在申请获得批准之后都有权以民兵身份持有枪械,也就是让民众拥有枪支半合法化。

如果这件事情发生在20多年前,那还没有什么好奇怪的,因为在美军撤走的时候,伊拉克民间武装力量多如牛毛,流散在民间的枪支更是多得难以计数,保守估计基本上人手一枪,持枪率不低于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民间拥有枪支最多的国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