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新秩序-第2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着,韩延徽回头看了看身后同游的几个文士,见他们自顾谈论,并没有跟上来,于是放低声音道:“可道适才可曾注意,都督先考妣灵位之名讳?”
    冯道又是一笑,但这次笑意中隐藏着奇怪的意味:“臧明也留意了?道看了,李公建军,李周氏贞雨……”
    韩延徽也凝神思索着这两个名字,然后缓缓道:“建军……贞雨……可道想必也看出一些端倪来了。都督家世一直不太清楚,他本人似乎也十分避讳谈及祖上……可道应当知晓‘中和之变’……”
    冯道琢磨着“建贞”两个字,默然不语。
    韩延徽所提到的中和之变,是发生在十六年前长安的一次变故。
    当时先皇僖宗在位,主理朝政的则是左神策军中尉、左金吾卫大将军、晋国公田令孜。中和五年885年,唐军扑灭黄王大军,僖宗皇帝回到了阔别数年的长安。回到长安后,大权在手的田令孜自称有“主持平贼”之功,行事肆无忌惮,愈发贪婪,弄得满朝沸腾,天怒人怨。
    田令孜是中国历史上无数宦官之中最出名的几个反面人物之一,其自私自利和爱占便宜的性格已经到了极致的程度。刚回长安,他就到处派出监军,向各镇索取好处。尤其他还看上了河中的两处盐池,对在平灭黄王乱兵之中立下大功的河中节度使王重荣下手,派养子匡佑至河中监军。王重荣对田令孜和派来自己军镇监军的匡佑百般奉承,曲意接欢,却都没有被田令孜和匡佑放在眼里。田令孜的目的是河中节度境内的安邑和解县两处盐池,他要将盐池之利收到自己手上。盐池是河中的根基,王重荣怎么可能答允对方的要求,在被逼迫过甚的情况下,王重荣大怒,上书朝廷,历数田令孜“十大罪状”。
    田令孜当即下令,将王重荣调离河中,让他去泰宁当节度使。为了空出“泰宁”镇节度的职位给王重荣,他还不管不顾,多方轮换各处节度使,闹得不可收拾。王重荣当然不愿奉命,拒绝了田令孜的调换,于是田令孜派出禁军,并联合汾宁节度使朱玫、凤翔节度使李昌符共同攻打河中。

第一卷 燕赵多悲歌 第五十三章 饶乐山巅(七)
    ps:感谢皇兄的打赏和糊总的月票。;!
    到此,不得不再次提到河东节度使李克用。
    此时的李克用刚刚从汴州逃回晋阳,他去救援“老朋友”朱全忠,却反而被朱全背地里捅了一刀,差点身死异乡,回来后整点军马,一心准备报仇。就在这个时候,他接到了另一个和他在平灭黄王乱兵历次战事中结交的好友王重荣的求援信。
    李克用对田令孜也是十分不满的,因为他被朱全忠暗算以后向朝廷伸冤,主理朝政的田令孜却只是不疼不痒的写了封慰问信便算拉倒,连口头斥责朱全忠的态度都没有。而且田令孜也派了个监军去他那里,向他索要大量财物,对他也十分傲慢,稍有不满就呵斥指责,一点都不尊重。
    不过李克用报仇心切,他让王重荣等等,说大哥你先顶住,兄弟我报完大仇之后再回师帮你打田令孜,扫平那个小儿就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容易,所以你别着急。
    王重荣不答应,他说哥们儿你别逗了,什么叫“先别着急”?话说**人数太多,兄弟我实在顶不住,等你搞定朱全忠再回来,兄弟我早就成为阶下囚了。
    李克用很讲义气,当然,他对田令孜也同样痛恨,在“好朋友”王重荣的催促之下,只能暂时放弃报仇,带兵和王重荣会合在一起,共同应对朝廷的征讨大军,打出“清君侧”的旗号,要求朝廷诛杀田令孜。
    双方会战。面对李克用和王重荣这两个平灭黄王乱兵的主力,朝廷军队怎么可能是对手,一战下来便即崩溃,朱玫和李昌符都各自带着败兵跑路,回了本镇,禁军则一路溃散逃入长安。
    田令孜这个时候才惊慌不已,裹挟着僖宗皇帝再次出逃。李克用和王重荣兵进长安,四处搜寻田令孜和其亲信党羽,当然找不到。被田令孜欺负狠了的王重荣心中怒火无处宣泄,于是大掠宫室。并焚烧三内,河东军军纪本来就不好,自然也抢得个盆满钵满。哥俩抓不到田令孜,只能无奈返回,然后继续上书天子,要求处死田令孜。
    僖宗皇帝和田令孜此时躲在凤翔,田令孜觉得凤翔还不保险,想要让僖宗皇帝去宝鸡。跟随避难的绝大部分朝官都痛恨田令孜,不愿意天子去宝鸡。天子本人也不想去,但田令孜不答应。趁夜率兵劫持了天子。天子很生气,说自己不想去宝鸡,田令孜就说不想去宝鸡咱就不去,咱去汉中,于是天子被拐到了汉中。
    但这次百官们对僖宗皇帝和田令孜已经无法容忍了,都没有继续跟随,他们回到了长安。被王重荣和李克用联军打败了的朱玫一看长安空虚,干脆带兵又回到了中枢,他和百官商议后。迎奉襄王李煴为帝,尊汉中的僖宗为“太上元皇圣帝”,说白了,就是让僖宗退居二线,当太上皇。
    这件事情是非常有意思的,襄王李煴是肃宗第九子李僙的重孙,与宪宗皇帝同辈。而僖宗则是宪宗皇帝重孙,相当于让僖宗这个重孙当重叔爷李煴的太上皇,也算历史上的一次趣闻。
    新帝一立,田令孜就知道自己情况不妙了。他当即宣布下野,躲到西川去当监军使,投靠驻兵成都的表兄陈敬瑄,后来两个人都死于王建之手。田令孜一倒台,百官的心中自然又重新倒向了僖宗皇帝,毕竟正统观念是当时的主流。僖宗皇帝没有了田令孜掣肘,开始想办法收回大权,他让宦官杨复恭以大义名分秘密联络朱玫的部将王行瑜,许了诸般好处,让王行瑜起兵,斩杀了朱玫。大部分朝官都想迎僖宗回驾,所以和王行瑜密议,要废了新帝李煴。有些和李煴关系不错的朝官就带着他逃出了长安,往奔河中王重荣。
    王重荣虽然是导致僖宗皇帝出逃的首因,但他痛恨的是田令孜,对僖宗皇帝还是比较忠心的,听说田令孜下野,他的不满情绪就消除了,所以抓住了李煴,将他的首级送往汉中行在,向僖宗皇帝表明自己的心意。经过这么一番折腾,僖宗皇帝瘦弱的身子骨也扛不住了,他回到长安不久之后便即病逝,于武德殿驾崩。是年,僖宗皇帝七弟李晔在宦官杨复恭的力挺下承继大宝,改元龙纪,便是今上。
    今上曾经用过的年号包括龙纪、大顺、景福、乾宁、光化,直到现在的天复。但他还不是改元最多的大唐天子,排名第一的是高宗皇帝,曾经用过十四个年号,接下来是武后,用过十三个。到目前为止,今上已经用了六个年号,与先皇僖宗并列第三。但他的改元与祖上不同,每一次改元都实实在在是因为大变而改元。从这么多次改元之中,也可以大概知道这个天子经历过多少次坎坷,他的命运有多凄惨!
    韩延徽提到“中和之变”的目的不是要和冯道共同回顾这段大唐中枢风雨飘摇的日子,冯道也明白,他的目的是要点出其中的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襄王李煴。
    当年安史之乱爆发后,玄宗皇帝逃至西蜀,途径马嵬驿时,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和内侍李辅国发动兵变,要求玄宗皇帝归政于太子李亨。玄宗无计可施,只得任命李亨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让李亨真正取得了太阿之权。这就是玄宗之后主持平灭安史之乱的肃宗皇帝。肃宗长子名李豫,是为代宗皇帝,而他的第九个儿子,名叫李僙,乃肃宗与裴昭仪之子,赐封襄王。李僙于贞元七年去世,其子名李宣,承爵伊吾郡王。襄王一系没有当皇帝,他们一直在六王宅过着舒适的生活,所以活得比较长,所以辈分比较高。
    到了伊吾郡王之孙、重获襄王爵位的李煴时,僖宗皇帝已经是他重孙辈了。本来李煴还可以多活几年。可惜他被汾宁节度使朱玫看上了,在中和之变中身不由己,被立为新帝,成为了朱玫手上的傀儡天子。可怜的李煴当了皇帝没几个月,就被王重荣斩杀,首级被送到了僖宗所在的汉中行在。
    最最关键的是,李煴当皇帝的那几个月,改元“建贞”!
    这一段历史就在十多年前,韩延徽和冯道虽然年岁不大,但他们学识都不浅。又都是官身,曾经查阅和熟读过这些年来朝廷的邸报和文卷,所以对这段历史都有所了解。
    “臧明,也许只是巧合呢?”
    “若真如都督所言,其身世直属平常,为何其母会有如此雅致的闺名?”韩延徽一句话就点出了其中的疑问所在。女子起名者不多,大多只存在于豪门大户家的女娘,平常百姓的女子都没什么名字,就算有。也是极为简单、甚至粗鄙不堪的,比如后世一听就会令人笑喷了的“如花”之类。就属于百姓家女娘们经常使用的名字,而且还是家中略有薄产的中户人家的女娘才能拥有的名字。所以,韩延徽的怀疑无疑是很有道理的,他认为李诚中为自己父母亲编造了一个假名,而且这个假名中含有“建”和“贞”两个字,让人忍不住要仔细回味。
    冯道想了想,还是摇头:“当年襄王被王节度斩于河中,没曾听说过有什么子嗣留下。”
    韩延徽叹了口气,点了点头。冯道说的确实不错,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襄王一脉在世上还有后人存活,就连只言片语的传言也没有。
    只不过……
    韩延徽想着想着,眼神中忽然流露出一丝奇怪的神色,这种神色逐渐变得强烈,继而狂热起来。他缓缓道:“虽然没有听说过襄王有血脉留下,但某也不曾听说他没有血脉留下……”
    这句话虽然很拗口,但其中所指的意味却很令人震惊,冯道呆呆的看着眼神逐渐狂热的韩延徽。默然不语,心里却如翻江倒海一般,掀起了重重惊涛骇浪。
    李诚中不知道自己父母的名字会引起手下两个重要部属的猜测,对于他而言——甚至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都不会对这两个名字有什么别的念头,因为他们既没有冯道和韩延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