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历史的b面-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目。如当时神宗年幼,李太后管教得很严,冯保便倚太后之势,玩弄王振驾驭英宗的把戏,经常教唆挟持小皇帝,使神宗对他敬畏有加。有时神宗朱翊钧与小太监玩耍,见冯保来了,马上正襟危坐说:“大伴来了!”生怕他在李太后面前告状。朱翊钧很亲近乾清宫的管事太监孙海和客用。他们经常偷偷引诱皇帝夜游别宫,还弄些奇巧玩物供皇帝玩乐。万历八年十一月的一天,孙海、客用带皇帝到西城曲宴饮酒,皇帝令内侍唱新曲,内侍不会,朱翊钧大怒,拔剑就砍,随从再三劝解无效,皇帝又发恶作剧,割掉内侍头发凌辱一番。冯保得知此事,暗自庆幸,第二天便将事情原委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太后。太后派冯保逮捕孙海、客用,将两人毒打一顿,逐出宫外。太后把皇帝狠狠训斥一番,还假装说要废掉其皇位另立潞王,张居正也趁机进谏,致使李太后觉得冯保、张居正二人忠诚正直,堪当辅政重任。
还有一回,翰林院中的双白燕花盛开,张居正派人又弄了些双白燕和内阁的莲花供皇帝赏玩。冯保得知这个消息后,就派人找到张居正,对张居正说:“皇帝年幼,宰辅大臣不应该用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吸引皇帝、引诱皇帝贪玩。”冯保大做表面文章,只不过是为了隐敛其志,把自己的真实面目掩盖起来而已。在这种自我修饰的伪装之下,冯保显然是以一个既无贪欲、又无野心的廉正忠信之人出现的,再加上他平时严格约束子弟,禁止子弟胡作非为,因此,他赢得了朝野上下的一片赞誉之声。人们看到的只是他忠信的表面,而暗中冯保在做什么,在想什么,也就没有几个人能够看得出、想得到了。能够获得上下一致的好评,而暗中又大获其利、大肆其志,这都是他冯保以韬晦蒙人、明哲保身的结果。

固宠的策略:4。瞒天过海

宦官们一旦得宠于皇帝,便打着皇帝的旗号,背着皇帝为所欲为。为了保持皇帝对自己信宠不疑,瞒天过海也是他们常用的一招。他们私下里结党营私,以权谋利,干预朝政,作威作福,凌驾百官之上。而在皇帝面前却装得忠心耿耿,至诚无比,似乎处处替皇帝着想,一心维护江山社稷的安定平稳。一旦露出破绽,他们便编造些瞎话,欺瞒皇帝,只要能在皇帝面前过关,他人又奈我何呢?如秦代的赵高,就是这种瞒天过海的高手。他篡改始皇遗诏,要挟李斯共立二世皇帝胡亥。为了掩盖其改诏和陷害公子扶苏的罪过,他劝二世大修始皇陵墓,以显孝道。另一方面他假胡亥之威,迫害政敌,打击开国老臣,并用族株连坐等苛法牵连上几十个公子公主,并将他们全部杀戮。后来他又挑唆皇帝大修阿房宫和长城,征民戍边,接连不断的折腾,使国力耗尽,民不聊生,各地农民,纷纷揭竿而起。为了掩罪,他嫁祸李斯,杀了李氏一家,此后他还担心别人在皇帝面前说三道四,便编造瞎话对二世说:“您是圣君明主,可是群臣们如果天天见到您的尊容,听到您的声音,那么陛下就显得不那么神圣了。如果天天与大臣在一起,有点不妥之处被群臣小看,那更不值得。依我看,您深居宫中,一切由我们代办,您既清闲,天下人又觉得您神圣,岂不两全其美。”胡涂的二世皇帝乐得自在,满口应允。赵高的胡作非为也就被这“频见不尊”之说瞒混过关了。
欺骗皇帝,瞒天过海,是宦官惯常使用的伎俩。汉代末年的赵忠,重演老祖宗故技,哄骗汉灵帝,其做法与赵高如出一辙。灵帝中平年间,张让、段NB06E、赵忠等宦官受宠,他们教唆灵帝大兴土木,先后修造了万金堂、玉堂殿等大型宫殿。后来,天下大乱,起义蜂起,对此他们不但不知收敛,却反而以为是妖邪作祟,于是铸铜人4具,放置苍龙玄武门外;又铸黄钟4架,悬于玉堂云台殿中,还用铜范制成天禄虾蟆,当中设置机关,口中喷水,放在平门左右,以为这些东西可以镇妖除秽,避邪攘灾。这些宦官趁此修造之机,假公济私,各建宅第,他们私建宅第的富丽堂皇,简直可比皇宫。偏偏灵帝有登台览胜的嗜好,有一次,灵帝要登高台俯视京都全景,以逞一时豪兴。赵忠等害怕灵帝见到自己壮丽豪华的私宅,百般找借口阻拦。赵忠说:“人主不该登高,登高恐怕百姓乖离!”灵帝不知赵忠何指,想问又怕失了身份,便不再登台览景。其实赵忠的“登台乖离”之说根本没什么依据,不过是信口胡说、瞒天过海的的托辞而已。就赵忠本人而言,他目不识丁,更谈不上有什么学养,对赵高劝二世深居简出以博神圣之事或许根本就不知道,但他可以信口雌黄,随便说出“登高乖离”的话来恐吓欺骗汉灵帝。用虚妄之说,瞒天过海,目的是为免遭责难。此举虽简单如儿戏,可实际上却非常奏效,这也就是赵高代有传人的秘密。

固宠的策略:5。诬人宠己

要保受宠信受重用的地位永固,宦官们常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小计释忧,投石问路,以致瞒天过海,或表示至诚忠信,或欺骗蒙蔽主上,一不奏效而三致焉。而有时得宠地位面临严峻挑战,受到威胁时,他们便厚起脸皮,黑了心肠,干起诬陷他人、抬高自己的勾当。这是宦官隐忍之处,也是他们背水一战、固宠求荣时不择手段的手段。这种方法意在抓住皇帝最敏感的部位,诸如篡逆、谋反、废立等问题,妄加诬陷。不论是明君,还是庸主,对威胁其王位的事总是很难保持理智的,只要听到风声鹤唳、闻得蛛丝马迹,便一定严惩不贷。这样,宦官们便可再度得到皇帝信赖。诬人宠己的做法无疑能收到立竿见影的奇效,如东汉的曹节、王甫就曾这样干过。曹节、王甫二人因迎立灵帝继位有功,很得灵帝赏识。他们勾结灵帝乳母赵娆,朋比为奸,扰乱朝政。此举曾引起外戚窦武与太尉陈蕃的不满,陈、窦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宦官,但刚刚着手就被曹、王二人占了先。曹节、王甫凭借皇帝之威,先发制人搞垮了陈、窦,又幽禁窦太后,以致太后竟在南宫抑郁而死。曹、王所为深为朝野不满。一天,宫城朱雀门下发现匿名信一封,上言“曹节、王甫幽杀太后,公卿皆尸位苟禄,莫敢忠言,天下当乱”。曹节、王甫甚是紧张,他们一方面向灵帝表白冤屈,下令查奸。另一方面,又继续制造事端,转移矛盾焦点。恰巧有人报称勃海王刘悝与中官郑飒、董腾交通不轨,曹、王二人便乘势大加诬陷,说刘悝要谋反为逆,以此冲淡匿名信的影响。这刘悝本是桓帝之弟,曾袭封蠡吾侯,后因渤海王刘鸿身后无子,把刘悝过继为子,承其封号,得为渤海王。桓帝时曾一度降为瘿陶王。桓帝驾崩,遗诏复其爵号。灵帝继位,曾有传言说刘悝恨不得继帝位,因此灵帝视刘悝为王位最有力争夺者,对他也就格外小心。所以当王甫派人告发刘悝交通中官,欲谋大逆,曹节又从旁做证时,就不由你灵帝不信了。灵帝立即下诏,拘捕刘悝下狱。结果刘悝被逼自尽,全家五十多人皆死狱中。曹节、王甫用诬陷刘悝的办法冲淡了匿名信影响,灵帝不仅不加追究,却反觉其忠,又增加曹节食邑4600户,王甫也被封为冠军侯。曹、王势力盛极一时。
诬人宠己所以能立见奇效,原因在于他们常常在皇帝最敏感最多疑的问题上做文章,用焦点问题转移皇帝视线,转移矛盾,淡化自身的罪责或过失。比如唐代吐突承璀就曾用诬谄卢从史之计转移皇帝视线来掩盖罪责。宪宗元和四年,王承宗叛乱,宪宗派吐突承璀为招讨使,率军平叛。双方相持一年多,官军不能取胜。吐突承璀便暗中与王承宗妥协讲和,密令王承宗上疏待罪,答应以罢兵停战以抵叛罪。吐突承璀为了回朝报功,巩固得宠地位,便诬称卢从史常与王承宗通谋交好,卢曾答应替王承宗在朝中请官爵,承宗谋反叛乱皆因卢从史起。同时吐突承璀还诱使潞州牙将乌重胤策谋。拘捕卢从史押往京师,更成了卢从史罪过的佐证。吐突承璀以此掩盖了出兵无动,又暗通贼众的罪责。回朝以后仍做禁军中尉,位宠如初。
诬人宠己之术,是宦官们玩弄厚黑学的产物,或者高举维护君主皇位的忠义大旗,抓住皇帝生怕他人抢了皇位的脆弱心理,陷害他人。一言奏效,便制造焦点问题,转换矛盾,分散皇帝注意力,淡化、掩饰对自身的不利影响,从而达到固宠求荣的目的。从根本上说,诬人宠己是用不正当手段显其忠信赤诚,以他人的失败、罪名甚至性命做自己荣宠的阶梯的。

控制皇帝:1。投靠太子

中国古代宦官之所以能够由非政治人物变为政治人物,从洒扫的奴仆而挤进政治中心并发挥自己的作用,理应是与一定时代一定的政治格局和社会状况密切相关的。一般说来,君弱臣强、君少臣老的时代宦官最为活跃,也最容易发挥政治作用。比如说在外戚专权或藩镇割据,皇权受到严重威胁,儿童天子、懦弱皇帝,他们或受外戚控制、摆布,或苦于地方藩镇势大,皇帝此时既不信朝官臣相,又疑心宗族亲戚,那么可信任的就只有家奴了。在这种情况下,宦官的得志是必不可免的。从宦官这一方面来说,他们本人也千方百计迎合皇帝心理,力争获得皇帝的赏识,以求跻身要职,荣登王侯之位,享尽这人间的富贵与荣华。然而宦官们走这条路虽有因利乘便的天然优势,却也不免多有坎坷与麻烦。皇帝至尊,翻手可为云,覆手又为雨,其喜怒阴晴,变化难测。这是非曲直全操在皇帝手中,你离皇帝近,皇帝离你也近,宦官的毛病、弱点皇帝也会看得一清二楚,因而对宦官来说,其一着不慎,也就会全盘皆输。也正因为如此,有的宦官尽管忠信赤诚,却不曾得到皇帝的信赖,终其一生与得意无缘。面对这种情景,宦官们也便想方设法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索取,变曲意讨好以争取帝王之心为主动出击,凌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