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神级学霸-第108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次的成功,更是刺激到了谷强,不仅令他自信心膨胀,同时,谷强也看到了杨锐方案的神奇之处。
  他是一次性成功了,但那是按照杨锐的方案一次性成功的。
  哪怕再桀骜不驯,谷强也是明白,给出正确的方案,比正确的实验操作要困难的多的多。
  于是,谷强反而更加的想要别苗头,又更加的佩服杨锐了。
  “杨锐做的贡献比我大。”谷强终于叹了一口气,说出了朱院士想要的答案。
  朱院士松了一口气,实验室内诸人,也都悄然的松了一口气,没有闹出争功的丑闻,总算是令人放下心来了。
  不过,朱院士并不满意这样的收获,而是继续道:“据我所知,G蛋白偶联受体的晶体结构的项目中,实验方案是全部由杨锐提供的,对吗?”
  “对的。”
  “如果我据此认为,杨锐做出了主要贡献,你是否同意?”朱院士说着提醒了一句:“这是很重要的回答,请你谨慎。”
  “不用谨慎了。”谷强其实私下里想过这个问题,此时没什么犹豫的道:“我同意,没有杨锐开的方案,我实验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这是我要说给高层领导听的,所以,我再向你确认一次,你同意这个项目中,杨锐做出了主要贡献,对吗?”朱院士就地在笔记本上写了一段话,递给谷强,问:“能签字吗?”
  “用不用这样啊。”谷强说着叹口气,就在笔记本上签了字。
  朱院士看着他写好,收起了笔记本,笑笑道:“你签个字不吃亏,放心吧。”
  “也是实话实说,人总不能老靠运气吃饭。”谷强更加的感慨了。
  朱院士却是有些顾不上他了,诺奖的提名人数是很有限的,中国又是弱势国,要想推出国人参与诺奖的竞逐,更是不能有严重的瑕疵,确定杨锐是第一也是唯一的人选,本身就是他的设想之一。


第1260章 义不容辞
  乔公办公室外。
  蔡教授有些焦急的等待着。他不是个很有权利欲的人,但对于北大荣誉这件事,却有着相当的热忱。
  他这个年纪的学者多是如此,由于学术成果顶尖而经常参与到中央政策的制定,使得他们往往即使有机会,也不愿前往地方任职。偶尔泛起的对权力的向往,又经常通过其他渠道得到满足,并不需要一门心思的奔着高官显贵而去。
  不过,在学校呆的久的人,总是免不了对荣誉的痴迷,尤其是从未得到过的学术荣誉,更是如此。
  这更类似于一种集卡似的爱好,尤其是身在顶级学府的学者,更是恨不得把所有的荣誉拿一遍,到老了,就住在学校某个偏僻角落的院子里,没事和老伴到诸如未名湖畔的地方溜溜弯,偶尔若是有学生闯入自己的领地,就给他唠叨两句,若是看得上眼的话,再教他两套绝招,看这些后辈抓耳挠腮又着急又不敢得罪自己的样子。
  所谓后继有人,那是印刻在骨子里的东西,不是简简单单的钞票和权力就能满足的。哪怕是最黑化的政客,总也希望自己的政策能够延续下去,自己的基业能万世不朽,哪怕是最肮脏的商人,总也希望自己的公司能够存续下去,自己的事业能蒸蒸日上。
  诺贝尔奖,对于一所大学来说,简直就像是一尊高耸入云的丰碑。
  若是西南联大尚在,光是李政道和杨振宁两个名字,就能给他们带来海量的生源。
  今时今日的中国,再没有比诺贝尔奖更能提振士气的荣誉了,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睁眼看到了世界的中国人,更是需要一个理由,来维持自己岌岌可危的信心——列强原来如此之强大,我等当如何应对?
  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读书容易,崛起却难,面对百废待兴的祖国,多少学者嗟叹不已,恨不得用血染土地,只为了看到一丝青苗,以证明这片贫瘠的土地,尚有生机。
  当年的李四光,先学船舶制造,然而中国没有用来制造船舶的钢铁,于是转学冶炼,然而中国没有用来冶炼的铁矿,于是去学了地质学……常人学一门专业都觉得痛苦,何况是学好几门专业,支撑着那个年轻人的,支持着这个民族的,无非是一腔热血罢了,中国人除了一腔热血,还有什么呢。
  英国人来了,带着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最尖端成果兵临广州,漆黑的兵船箭射不入,攀附不得,黑狗血不灵,月经布无用,即使有一腔热血,又有什么用呢。
  俄国人来了,出兵伊犁,战舰游弋于天津即使有一腔热血,又有什么用呢。
  日本人也来了,陈兵朝鲜,覆灭北洋,即使有一腔热血,又有什么用呢。
  洋务运动,辛亥革命,黄金十年,及至二战,世界列强互相打出了狗脑子,中国人终于用3000万腔的热血,换来了战胜国的名头……
  读书、技术与科学,从来都不能战而胜之,只是让热血稍稍的有些价值,有些意义罢了。
  1986年的中国人,站在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经济、政治与军事集合体面前,瑟瑟发抖,他们不是血已冷却,而是不知该将满腔的热血喷向何处。
  蔡教授和朱院士,年纪虽大,亦有一腔的热血无处挥洒。
  为杨锐的科研前途而奔走,两个人其实都是冒着风险的,不仅是学术上的风险,也包括政治上的风险。
  对于暂离运动不过十年的两个人来说,这样的风险,原本是不必冒的。
  但两人都觉得义不容辞。
  风险又有什么关系呢,如果一腔热血,就能换来一个诺贝尔奖——其实,又何须诺奖相换,仅86年一年,中科院在北京地区,就有23名正值壮年的研究员去世,他们并不是为了什么虚无缥缈的理想,只是在追逐时间的旅程中颠出了轨道。
  若是可能,蔡教授和朱院士真想一路扶着杨锐奔向诺贝尔奖。
  如果中国有一枚原生的诺贝尔奖,科研一定会得到极大的重视吧,科研人员的待遇一定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吧,国人一定会对中国重新充满信心吧……
  蔡教授靠着沙发,不经意间,就已经走神了。
  朱院士手捧着杯子,也在闭目养神。
  他有些想喝水,又怕一会想上厕所的话,耽误工夫,就将水杯子抱在手里,用手指腹轻轻的摩挲着。
  “朱院士、蔡院士,杨先生,请进。”办公室的秘书轻轻走出来,呼唤了一声。
  蔡教授和朱院士两个人一下子站了起来,但两个人都没有往前走,而是回看杨锐。
  杨锐的反应有些慢,迟疑了一下,才笑道:“您两位走前面吧。”
  “让你走前面就走前面,那么多废话,快点,别让乔公等急了。”蔡教授拉了杨锐一把,愣是让他给站前面了。
  谁走前面,代表着今天做汇报的人是谁。
  杨锐顿了一下,还是仰首挺胸的走到了前面,事到如今,还怂什么呢。
  乔公的会客室里,隐约还有声音传来,三个人等了几分钟的时间,才见会客室的大门洞开,有官员模样的男人含着腰退了出来。
  “三位,请。”负责导引的秘书站到了门侧。
  杨锐、朱院士和蔡教授鱼贯而入。
  “杨锐杨研究员来了。”乔公就站在房间的正中央,没有坐下,满面的笑容。
  杨锐紧张的情绪一下子就被冲淡了,略显放松的应了一声,并打招呼。
  他是见过乔公好几次了,若非这次关系到自己,也不至于到紧张的程度。
  乔公笑着点点头,又压压手,道:“坐,都坐,我刚才坐累了,想站一会,你们坐下就好了,不要管我。”
  他说着,往后退了两步,免得站着的压迫感太强。
  “乔公,我们这一次,是想就杨锐同志的最新研究,向您做个汇报。”朱院士和乔公的关系更加密切,此前也做过基本的沟通,三言两语的,就将最近几日的事情,给说了一遍。
  乔公静静地听着,等朱院士说完了,目光自然而然的看向杨锐,笑道:“没想到啊,咱们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这么年轻。”
  “离诺贝尔奖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杨锐小小的谦虚了一个。
  “这的确是一件大事,我原则上是赞成的。”乔公接着抬起头来,问:“你们现在需要什么样的支持。”
  朱院士看向杨锐,并将机会让给了他。
  事到如今,杨锐亦是当仁不让的道:“首先,我希望国内能表现出积极融入世界主流科学界的姿态。”
  乔公没想到杨锐会提这么一个要求,不由好奇的问:“怎么表现出来?”
  “我以日本为例。”杨锐道:“日本在二战以前,遭遇到的问题,与我们现在遭遇到的其实很像,那个时候,日本科学界不受欧美科学界的注意,许多成果虽然优秀,也不能被其他国家的科学家所重视,为了扭转这一局面,日本派出了一支规模庞大的科学代表团,访问瑞典,并达成了多项协议,而这个代表团的最大任务,是向欧美科学界宣布,日本即将投入双倍的科学经费,用以支持日本人争夺诺贝尔奖。”
  杨锐看看乔公,道:“这样一支代表团,这样的访问和许诺,配合适度的宣传,是打开诺贝尔奖外墙的方式。否则,曾经身为圈外人的日本人,现在身为圈外人的中国人,是很难得到诺奖的。”
  “也不是没有中国人得过诺奖。”刘院士提醒了杨锐一句,更多的是给他解释的机会。
  杨锐果然跟上,道:“中国人或者第三世界国家的学者,能得诺奖的首要条件是离开祖国。在国外读研究生、博士生的外国学者,并且在国外完成主要工作的学者,是最容易得诺贝尔奖的,他们也被认为是圈内人的。但我不是,咱们国家大多数的学者都不是。”
  乔公“哦”的一声,看向朱院士。
  朱院士想了会,道:“是这样一个情况,细数下来,杨振宁45年赴美留学,李政道46年去的,都在美国的实验室里呆了十多年。丁肇中是美国出生的华人,也是美国读的大学,美国做的教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