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神级学霸-第11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太多的人,想亲眼看看外国工程师是如何安装和调配先进仪器的。现在想出国是极困难的,没有国家补贴,平均月薪只有5到10美元的研究员,存一辈子的钱也买不起往返机票。
  关于外国的月亮的传说很多,见到的人却很少,所有人都想证实一下。
  与之相比,关注杨锐的人却少之又少。从专家的角度来看,一个年轻人改良或发明了一项技术也就罢了,工厂化的经验,却是很难从书本上获得的。即使现在的高科技制药工厂仅仅是实验室的放大版,可“放大”本身,其实就蕴含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比起日趋成熟的机械化生产线,它无比简单,但也不是无经验无脑筋的冲上来就能解决的。
  事实上,如果不是杨锐经常跟着导师进出药厂,做各种生产线改良,他也不敢说能将自己的技术工厂化,捷利康亦是看了他发表在《生物化学系统生态》上的论文,才敢开出价钱。
  反而是国内的研究员,很少有机会看国外期刊,现在更是没有看名字的习惯,再加上缺少专业的情报搜集机制,并不会特意去看本国研究者的文章。
  国内目前也无高端制药工厂的概念,80年代的中国药厂连抗生素都做不好,杂质多的令人发指,以至于经常出现治病治死人的内部通报。在这种环境下,懂得建设高端工厂的人也寥寥无几,专家们不相信杨锐会做。
  “英国人也懂捧人啊。”何成来到车间门口,就听一位穿着夹克的男人在那里感慨:“你说,捧这么个年轻人出来,有什么意思?”
  “说不定是合同里规定的?”这位打着西装,有股子平江人的矫气,猜测的方式也很高大上。
  能在80年代知道合同的中国人都不多。
  门口唯一的一位女性研究员笑了两声,道:“合同怎么规定编谎?”
  “就像是广告一样吧。”
  “合同里没有。”站在外圈的一位,面露微笑的挤了进来,说道:“我看了捷利康签的合同全文,里面没有这种内容。”
  虽然不是机密内容,但能看到合同的,似乎也是有点身份的人,否则,国医外贸和西堡肉联厂才懒得给他们看合同呢。
  平江人一听,顿时来了兴趣,道:“那合同里写的是什么?”
  “除了这个制药工厂,国医外贸还牵头搞了一个销售工厂,估计是出口企业。里面是西堡肉联厂,国医外贸,然后一家英国公司和一家香港公司……”
  “这些谁不知道。”平江人打断他,问:“这个杨锐做工厂,是什么条款?”
  “3个月内投产。”
  “三个月?真敢说啊。”平江人叫了出来。
  女研究员也摇头,说:“毕竟是年轻人,现在都有一个月了吧?才建了厂房,再安装仪器,再调试,再试生产,再到投产,等正式请咱们来的时候,三个月哪够,半年还差不多。”
  “最厉害的不是这个。”炫耀合同的研究员有意压低声音,像是说一个秘密似的,道:“按照合同,捷利康要给那家香港公司2万美元的现款,3万美元的仪器,你们猜,仪器是送到哪的?”
  “送到哪?”
  “西堡镇,和工厂用的仪器一批运来的。”这次不算是纯粹的炫耀了,多少是有点推测的。
  在场的几个人都呆住了,夹克男人瞪大眼睛道:“你的意思是说,捷利康送了3万美元的仪器给杨锐?”
  “要不就是借了3万美元的仪器,否则说不通,对不对?杨锐这么卖力,说不定就是捷利康答应了送仪器或者借仪器。”炫耀男的推测不算准确,却也接近了其中的一部分。
  其他人险些收不住口水流到地上,3万美元的仪器,比一家正经研究所一年的经费都多。要是算纯粹的采购经费的话,快顶得上一家研究院了。
  “去看看,我们去帮忙。”女研究员忍不住了,直着腰就往车间里闯。
  其他人也跟着往里进,嘴里说:“我们是来帮忙的。”
  何成与曹宝明等人不管那么多,也连忙跟了上去,要求进入帮忙。
  西堡肉联厂的保安科长就在门里守着,将一群人拦起来,不知道该怎么办,进去问了一声,才出来道:“登记一下你们的单位和名字,能帮什么帮什么,到中间换衣服哦。”
  “换衣服?”
  “白大褂什么的,我也不懂,反正英国人叫换,不换不让进车间。”保安科长一副不是我定的规矩的表情。
  女研究员急着进去,问:“有女换衣间?”
  “有,进去右转,男左女右,有单独的柜子,钥匙挂在外面,换了哪个柜子的,你就拿走哪个柜子的钥匙。锁头是将军不下马的。”
  “好,我们进去。”女研究员一马当先了,其他人再无犹豫。
  换好白大褂,戴上口罩和长靴,再穿过一道除菌走廊,整个车间就展现在了他们面前。
  几名研究员不由自主的停住了脚步。
  6米多高的车间,墙壁刷的粉白,间中是淡蓝色的漆料,与外观的设计趋同。而真正吸引他们的,是椭圆排列的各种设备。
  大型组织搅拌器、大型离心机、大型结晶器、大型灭菌机、大型清洗设备、大型灌装机……最多的则是各种不锈钢管道组成的气流和液体循环装置。
  后者的设计尤其复杂,杨锐是用了现成的图纸完成的,而在仪器设备的调试方面,则是出售仪器的公司负责。
  几名研究员看着忙忙碌碌的安装人员,愣住了,平江男讶然问道:“装完了?”
  “大体装完,仪器还要调一阵子。”杨锐也不管谁在问,他是忙的昏天黑地了。
  何成跳着脚喊:“锐哥,我们来帮你了。”
  “哦,正好,你们去给各组记数据,数字的英文都会说吧?老外说的数字别给弄错了。”
  “会说。”一听是给老外做记录,几个人都变的紧张起来。
  女研究员仰起头,道:“我们也是来帮忙的。”
  “哦,没注意到,几位是?”
  “我是生研所的吕云芬……”女研究员先做自我介绍,然后一个接一个的。
  杨锐也没记住名字,拍拍脑门,道:“西捷的制药车间要求按照GMP的规程来建造,这样才方便出口原料药到欧美地区,你们看熟悉哪方面,就做哪方面吧,现在空的位置很多……”
  “GMP……”女研究员吕云芬听到这三个字幕就傻了,绞尽脑汁才想起这个缩写是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但是,规范的具体内容,她就完全说不上来了。
  她饱含期待的看向其他几名研究员,得到的全是茫然的眼神。


第119章 我没领导
  对2000年以后的中国药厂来说,GMP是熟的不能再熟的概念了,而在80年代的中国研究员眼里,这却是一个生僻的几乎会被遗忘的名词。
  直译为良好作业规范的GMP规则,是美国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研究和公布的,之后许多国家也制定了类似的法规,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延迟到69年,公布了相关规范。
  它的目的是要求药品生产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保证每一个步骤都处于严密的控制和严格的科学管理状态,从而使得整个生产过程都是高质量的。进而减少药品的污染、混杂和差错因素。
  这是非常有必要的管理规则,任何一个人在一生中都不止一次的要使用药品,这大概是普通人面临的仅次于交通工具的风险了。谁都不想注射进体内的青霉素是在肮脏的生产线上,工人翘着臭脚丫子生产出来的。
  可事实上,中国直到90年代,都没弄干净过车间。虽然在91年成立了GMP委员会,但真正强制所有药厂执行,已是2000年以后了。
  不过,中国一旦决定GMP标准以后,执行的却是相当坚决,至少在硬件上,不能按时通过GMP审查的工厂,一律不能通过新药审批。
  这种强力限制相当于在制药公司脑门勒上了紧箍咒。各家制药公司在2000年以后,不得不扎堆重建厂房,重设生产线。杨锐做研究生的时候,也没少随着导师四处奔波。对学生来说,给制药厂做项目,算是收入比较高的时期了,杨锐做的也较为认真,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和经验。
  可对吕云芬这样的80年代研究员来说,GMP的标准知道一下也就行了,完全没必要去仔细了解。
  毕竟,现在的国内企业根本就不关心此类规范,国内机构也不关心,他们哪怕想研究,估计也申请不到经费。
  看着杨锐站在梯子上指手画脚,看着国外的工程师用各种材料将车间隔离开来,看着各种非密闭的生产设备和仪器被设以防污染措施,吕云芬顿时觉得头昏脑涨。
  “怎么办?”吕云芬忐忑的问了出来。
  平江男咳嗽一声,说:“先看看吧,你们谁了解工厂设计?”
  几个人都不吭声,有胆进来的不说是精通,多多少少是了解一些工厂建设方面的东西的。另一方面,现在的国内教育也讲究实用性,大学里基本都有类似的课程,完全不懂的研究者是很少的。
  但是,他们可没学过GMP标准。
  炫耀男发出一声弹舌音,道:“我好像看过几篇文献里说,GMP要求有无菌环境保证,比如消毒剂,甲醛消毒系统,紫外线消毒系统,更衣规程培训,跟咱们现在看到的挺像的吧。另外,好像对设备,工艺,清洗,甚至厂房和辅助系统都有要求,像是纯化水系统什么的……”
  “具体内容呢?”吕云芬不抱希望的问了一句。
  炫耀男果然一笑,说:“忘了,好久以前的论文了。”
  “发表的时间和期刊名字也不记得了吧?”吕云芬倒不怕期刊的内容落后。现在的国内科研界都处于返古和崇洋状态下,具体来说,就是以前发表的文章兴许更有价值,或者国外发表的文章更有价值,所以,一些小地方的研究者都把期刊当秘笈看,找到一本就研究一本。以目前的条件,也只能如此了。
  “确实记不得了。我是抛砖引玉嘛。”炫耀男没有丝毫的不好意思。
  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