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神级学霸-第129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看中国的青年作家奖,或者中青年干部学习班之类的,凡是在八十年,九十年代做的,平均年龄都是奔着45岁去的,仿佛45岁这条线有什么神秘之处似的。
  事实上,青年或者中青年,从来都不是作家或者官员中的主流,主流的中年人,平均年龄都往55岁去了,中老年比中青年平均要老25岁,这才是八十年代的常态。
  黄茂今天见到的,更是一个遍布着老年斑的阶梯教室。
  “好吧,我们通报一下今天发生的事。”黄茂的口齿都有些不利落了,心想,怪不得大领导都是念稿子的,念稿子不容易出错啊。
  一群中老年干部正襟危坐,望着黄茂,既不为他的尴尬而尴尬,也不为他的停滞而奇怪。
  大家就那么静静地看着他。
  静静地……
  黄茂感受到浓重的压力,想好的词都险些忘记了,低着头看了两眼笔记,才从丢药的事情,说了起来。
  大家依旧静静地看着黄茂。
  仿佛黄茂说的,就是件平常事似的。
  至于每个人心中的震动,那是各有各的不同。
  “能不能给我们看一下审讯的记录,我记得,临床实验中心里,是有录像机的吧。”有一名法院系统的官员喊了一声。
  黄茂顿了一下,道:“我们录像也是录像了,但是,因为当时审讯的主要目的是得到快速的得到答案,所以,摄像机是架设在单面玻璃后面的,图像和声音都不太好。”
  “审讯要什么好图像,能有个影就行了。”大家都不嫌弃。
  黄茂只好让人去拿录像。
  临床实验中心根子上还是国家实验室,也是要受各级政府领导的,人家要看录像,总是能找到办法的。
  一台29寸的进口电视被搬入了阶梯教室,放置在了讲桌上。
  两名医生帮忙,将录像机等一应设备安装了上去。
  几分钟后,先响起的是医生的声音:“鲁阳,今年五十六岁,有严重的冠心病,有轻微中风的历史,糖尿病二十年,肝肾都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因为胆囊结石做了摘除手术……”
  一众领导干部,无比认真的倾听。
  这大约是他们开会最认真的一次了。
  尤其是当鲁阳说出,“它能治好我的隐疾”的时候,全场都有窃窃私语的声音。
  “隐疾”什么的,对于中老年干部来说,真的是太清楚了。
  不过,他们也不是没见过世面的人,前几年,云南的国企还在有计划的出口虎骨酒虎鞭酒呢,愿意尝试的人,基本都能喝得着,至于民间医生,中医院的教授,他们也没少接触过。
  隐疾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用隐藏的太深,不公开说明就可以了。
  要说吸引,主要还是鲁阳的资质比较吸引人,冠心病,中风史也就罢了,五十六岁,糖尿病、肝肾病变,任何一样都是很影响隐疾的发挥的,对于这一点,在场的许多人都深有感触。
  鲁阳的录像很快就放完了。
  阶梯教室短暂的平静后,就见一个新的录像带被塞了进去。
  众人不由再次的坐直了身子。
  熟悉的朱勇军的面孔,出现在了电视里。
  大家都不止一次的看传单了,对于朱勇军的面孔,还真是不觉得陌生。
  就像是一名普通的老汉似的。
  “都这样了,我也没啥隐瞒的,我就是想再试试……”朱勇军是本地人,说话还带着平江味:“我知道你们怎么想的,不过啊,你们是太年轻了,等你们老了,你们的想法就变了,像我,你说我还能活几年?我爸53岁就去了,我已经活的比他长了,还能怎么样?”
  朱勇军并不知道有摄像机,更不知道有单面玻璃的存在,面对唯一的审讯者,还是医生,朱勇军并没有太多的顾忌:
  “我以前其实吃过药。老伴在的时候就吃过,后来也吃过别的,这个药不一样。”
  医生一直让他自由发挥,只在这种时候,才追问一句:“怎么不一样?”
  “别的药吧,好多药……”将朱勇军像是陷入了怀念中似的,停顿了很长时间,才道:“好多药都是光硬,东西是木的。这个西地……那非,不一样。”
  年轻的医生莫名其妙的闹了个大红脸,他可知道单面玻璃后面是有人看的,更有录像永久的记录。
  阶梯教室里,正在看录像的众人,也一下子安静了下来。
  但是,没人看年轻医生的脸,而是认真的等待着朱勇军继续说话。
  这一次,朱勇军没有停顿太久,嘴角却像是有一个笑容似的,很浅很淡的道:“你们的药啊,它不会木,还会有感觉,和正常的时候一样……”
  阶梯教室里,木然不动的人群,突然变的活动起来。
  在黄茂眼里,就像是老树林子,突然变成了湖水似的。
  录像是之前的事了,一群老头子的心情,却是新鲜的。
  “杨教授呢?”有官员这样问,马上引来附和声。
  这种大事,还是与正主儿谈比较好。
  “杨教授正在与美国方面进行沟通。”黄茂将找好的理由说出来了。
  前排的刘局长发出疑惑的声音:“与美国人沟通什么?”
  “杨锐教授认为,西地那非既然在……其他方面展现出了效果,就应该考虑开发成药品,但是,按照美国FDA的要求,更改测试项目是需要重新申请的,杨教授正在与美国的律师沟通,想办法解决此事。”
  “这个药,是要给美国人吗?”刘局长不禁担心起来。
  黄茂摇摇头,道:“现在来看,还是会在国内进行测试,但是,如果更改了测试项目,就要从二期重新测试起来了。”
  “那要多长时间,我是说做成药?”
  “正常来说,至少要几年时间。”
  “几年?怎么样这么久?”说这个话的人,显然从来都没有关心过临床实验的事,但是,以前的时候,谁又真的在乎杨锐的临床实验做的好不好呢。
  黄茂只好耐心的解释FDA的临床实验要求。
  然而,他得到的只能是各种不满。
  对在场的许多人来说,几年时间是完全不能接受的。
  谁知道自己还有几年呢。
  在场诸人,一个个都转起了脑筋。


第1513章 拔电话
  “教授。”黄茂轻轻敲门,进入到杨锐的办公室里。
  “哦,黄茂啊,有事?”杨锐揉着太阳穴,还沉浸在持续的电话沟通的疲倦中。
  更换一款新药的测试项目,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许多新药在开始销售以后,都会尝试着增加新的适应症,但是,一款新药还没有通过临床实验,就想换适应症,那等于是宣告失败。
  FDA对待失败重审的新药,只会更苛刻。
  更多的时候,是不予通过的。
  历史上,辉瑞为了更换西地那非的适应症,也是很费了一番功夫,消耗了大半年的时间,以及说不清的代价,才让FDA松口。
  比起美国规模第一的医药公司辉瑞,与华锐合作的绿石角只是个小家伙,它的规模连辉瑞的十分之一都不到,政府关系更是弱如狗,长期合作的说客公司,能够影响的国会议员不到三十人,更缺乏铁杆支持者,公关经费和行业势力都不出众。
  杨锐只能采取侧面手段来影响FDA。
  为此,杨锐发表了一篇《Science》。
  的确,世界三大刊的《科学》是很难发表,任何时期任何一个国家的学者,要想发表一篇文章到《科学》,如果不是靠运气的话,就只能憋大招。
  一名学者假设从40岁开始做实验攒数据憋大招,攒到50岁,攒到的数据也就是有资格投稿《科学》罢了,能不能发表还是两码事。
  《科学》可是针对全领域的,但凡是科学领域的东西,从传统的物理化学,流行的计算机硬件软件,生僻的古生物发掘和埃及文字研究,都有资格,是CNS里面涉及面最广的,可以说,除了文科僧涉及的纯文科项目不要,任何人都有发表《科学》的希望。
  而每年的投稿数,从论文的角度来看,那也是一个天文数字。
  有幸成功刊登的,每年亦不过百篇罢了,其几率,实在是太低太低了,以至于大部分学者都将之看成是交好运。
  也就杨锐,才能想按住《Science》的G点就按住。
  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头衔只是一方面——但是也不得不说,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年轻的活跃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它的文章从落入编辑手中的那一瞬间开始,就必然得到极度的重视。
  西地那非的特殊性,尤其是一氧化氮相关的课题的流行性,带来了更多的认可。
  假如没有额外的变化的话,到92年的时候,一氧化氮会被《科学》评为年度分子。
  最近几年,一氧化氮的课题太火了。
  任何相关的研究,在任何期刊社都会被高看一眼。
  更不要说是诺奖获得者带来的一氧化氮类化合物了。
  西地那非之所以能让海绵体硬起,靠的就是它刺激肌体,释放一氧化氮。
  从这个角度来说,吃伟哥是为了让自己充气。
  《Science》想刊载的,就是充气过程来着。
  辉瑞在商业领域或许是很牛,但要让《科学》唯命是从,他们还做不到,也没有必要。
  西地那非此前只是一款商业公司筛选出来的有用的化合物而已,卖出1。8亿美元固然多,但在科学界的眼里,或许还没有“被杨锐看中”的分量重。
  负责对西地那非做临床实验的化学家也不过是世界四流的科学家——一流的拿诺奖,二流的等诺奖,三流在名校讲座,四流做终身教授——四流科学家大众眼里固然也是世界级的,《科学》却从来不是大众眼光的。
  然而,当世界第一阶的科学家杨锐同志,将西地那非整个解析一遍,以一氧化氮学说的观点来进行全新的描述的时候,《科学》也不得不让路。
  像是杨锐这样的超犇,他就是发表一篇一氧化氮的综述,《科学》弄不好都要刊登了,更不要说是数据齐全,思路新颖的论文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