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神级学霸-第35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收购是捷利康公司最喜欢的科研手段,所以他们有一流的科学检索机构,有一流的技术评价团队,还有一流的谈判专家。
  在中国进行投资,本身就是擅长资本并购的捷利康的一次投资。
  不过,收购这种事情,谁也无法打包票,至少杨锐就知道,30年以内,化学合成法的前途有限。
  事实上,从60年代末开始,就有化学合成法的各种论文出现,但它们的合成路线,或者是成本太高,或者是杂质太多,完全无法用于工业化生产。
  当然,如果有巨额的投入,现在开始重新研究化学合成法,未尝没有机会突破历史。
  杨锐沉吟了一下,没有多说什么,道:“我在国内的实验室还有工作,暂时无法离开。”
  “远程合作也是没关系的。”虽然网络技术还不成熟,但远程合作早就开展了起来,尤其是欧洲国家,合作实验的比例非常高。
  杨锐点头:“如果要我参与的话,权益如何分配?”
  这是到核心了。
  弗兰奇打点起精神,先问道:“您愿意出资吗?”
  “出资如何,不出资如何?”
  “如果出资,你就可以在收购的公司中拥有相应比例的股份,另外,我们可以适当的提高您参与研究的项目的股份比例。”
  这就是合伙做生意了,如果捷利康收购的公司有前途,或者收购的公司在接下来的项目研究中成果斐然,杨锐自然能小赚一笔,但要是没前途的话,免不了要亏回去。
  杨锐分红得到了400万美元,用于个人消费或者支撑目前的实验室,还算是轻松,但用于国际收购,实在是沧海一粟。
  80年代正是生物制品公司迅猛发展的阶段,大部分公司的估值都相当高,两千万乃至五千万美元的小公司比比皆是,一家有20名研究员做出点成绩的美国生物公司,动辄要价上亿。
  辅酶Q10在生物制品中算偏门产业。日本国内是将辅酶Q10列入了药品,但美国和英国仍然是膳食补充剂,也就是中国人所谓的保健药。这样的公司的技术价格是相对较低的,但少说也得几百万美元,再算上公司的其他价值,杨锐拿出200万美元,至多也就得到百分之二三十的股份。
  当然,以捷利康的秉性,找一家并购公司,花几亿买一家公司回来,再把自己想要的拆出来,不想要的卖掉,也是很有可能的。
  这种游戏,光是会计账就能看的人头疼。
  杨锐摇摇头,道:“就以不出资的部分来说吧。”
  “捷利康可以拿50万美元赞助,但你要保证与新公司畅通交流,且成果属于捷利康。”弗兰奇提出新方案,这是美国大学里的教授们经常能够拿到的合同,对绝大多数研究者来说,他们需要的就是名声和成果,成果本身带来的经济利益,大家并不在乎。
  想赚钱的研究员,要么直接加入大公司,要么在获取了声望和名气以后,再加入大公司,甚至直接创业。
  有公司愿意赞助研究,对任何一个国家的研究者来说,都是非常幸运的事。毕竟,研究成功了才有成果这回事,如果没成功的话,钱是打了水漂的,很多时候,研究往往会处于成功与不成功之间——研究者照样可以根据实验写论文,博名声,不成功的实验也是花了钱的,同样也是有价值的。而投资人自然是血本无归。
  杨锐也是因为与捷利康有了两次成功的合作,并且在华锐实验室中表现出了卓越的研究能力,才会得到这样的纯粹的赞助合同。
  换在美国或者英国本土的大学里,这样一份合同也能引来几双羡慕的眼神。
  对纯粹的研究者来说,被大公司赞助研究是最完美的,毕竟,就算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也无法保证自己的下一个项目是成功的。
  更准确的说,诺贝尔奖获得者多数都是骗经费的好手,他们言之凿凿的完美项目,才是最坑钱的。有些时候,他们甚至会给自己想做的基础性研究批一张外皮,然后拿去淘换赞助,最终即使做出了东西,赞助公司也不能拿去套现。
  如果不能确定成功的话,杨锐倒是愿意接受纯粹的赞助,反正钱是给到自己手里的,用这笔钱买的设备等等,也不用还回去。如果是审查不太严格的基金,比如2010年以前的中国的自然科学基金,拿钱去买辆车开都没问题。就是管理相对严格的基金,长期租赁一辆奔驰宝马什么的也说得过去。
  然而,杨锐真正的优势,正在于确定能够成功。尽管他脑海中的论文不能用于工厂化的生产,但只要有了研究思路,配合一些工艺流程之类的论文,重复各个生产环节的难度并不大,至少比收购一个公司再从头研究小的多。
  如果捷利康选择的是化学合成法的话,难度更是千差万别。
  于是,就在杨锐长久的思考,以至于弗兰奇以为他要答应下来的时候,杨锐开口道:“我还是愿意作为一个……独立承包商。”
  这是个有点美式的词汇,弗兰奇立刻理解了过来,想了一下,道:“你是不想和其他的团队合作吗?”
  “我有自己的团队,而且很优秀。”杨锐自信的微笑。
  “两支团队同时做这个项目,我们可以接受,你想获得股份分成?”在医药公司,同时由两支甚至四支团队做同一个项目是很常见的,因为再聪明的管理者,也难以确定哪一条路线是正确的,就像是辅酶Q10的研发可以有化学合成法和微生物培养法,而化学合成法和微生物培养法里面,还会有多重路线,研究者会选择最有机会和最擅长的路线研发推进,但哪一条最终能达到目的,谁也说不上。
  所以,多支团队共做一个项目,就像是风险投资同时投资多家公司一样,很花钱,但是增加了成功率,而只要一支路线成功了,就可以收回所有成本。
  另一方面,多支团队也不是单纯的多花钱,他们总是会研究出一些东西,只要申请了专利,这些东西即使不能立刻套现,指不定哪天还是能收到钱。比如伟哥原本是用来做心脏药的,效果一般,结果用来抗ED,反而变成了年销超10亿的“重磅炸弹”。
  杨锐点点头,道:“你们出40万美元,取得的成果,我们各占一半。”
  和50万美元的赞助不同,杨锐单独研发的话,首先省去了合作团队的成本,或者说,等于是多了一支研发团队。正常来说,杨锐投入的精力和脑力会增加。
  另一方面,50万美元的赞助只是先期投入,如果正好做到一半,前景光明但成果未得,捷利康该增加投入,还是得增加投入,否则,研究团队是有权拿着已有的东西,寻找其他投资人继续做这项研究的。
  许多研究团队都用这种方法去套投资人的钱,用50万美元钓到5000万美元的传奇都屡见不鲜。
  而采用独立承包人的方式,捷利康除了40万美元以外,就不用考虑后期投资了,如果前景光明而成果未得,杨锐就得自己投钱进去,或者出让自己的股份来找其他投资人来投资。当然,如果捷利康愿意继续投资的话,杨锐也得度让自己的全部或者部分股份,等于是一项捷利康有权选择的分期赞助合同。
  当然,差不多数额的资金,只得到一半的股份,并不能让弗兰奇满意,两人你来我往的讨价还价。
  院子里的英语声,很快吸引了好奇的邻居。因为杨峰同志是乡党委书记的缘故,大家总算没有堵在家门口,就一个个站在墙角听里面的动静,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在排队给杨家送礼。
  锐妈也不知道杨锐他们在聊什么,就觉得倍儿有面子,菜篮子一提,出门晃悠去了。
  ……


第384章 一点五倍
  晚饭时间。
  杨锐和弗兰奇仍旧没有达成一致。
  归根结底,还是弗兰奇和他背后的捷利康,不够信任杨锐,而杨锐本人又太过于自信的缘故。
  按照杨锐的要求,在他让步以后,捷利康依旧需要支付至少30万美元作为他的启动资金,有了这笔钱,杨锐才会组织团队,尝试开发新的辅酶Q10的生产技术。
  最终,如果杨锐开发出了相关技术,那自然是皆大欢喜,双方各得50%的股份。对杨锐来说,他用不了30万美元,就能做出东西来,甚至用不了花费多长时间和精力,而得到的辅酶Q10生产技术,又可以直接授权给捷利康,由他们来生产,整个过程简单而利润丰厚。而对于捷利康来说,这笔钱并不多,更重要的是,只要拿到更先进的生产技术,他们首先就能占领市场,将略显疲惫的日系厂商压的找不到北。
  然而,问题的关键正是杨锐能否开发出更先进的技术。
  虽然杨锐已经两次证明了自己,他在辅酶Q10的开发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但是,这毕竟是一项偏门技术,杨锐的含金量远远不能和预备收购的团队相提并论,而两次成功以后又接连失败的研究者不胜枚举。
  归根结底,科研本身就是具有赌性的,而杨锐这张牌,明显还不够大到让人下重注。
  弗兰奇比总部的评估团队更为重视杨锐,可即使如此,他也不能将数十万美元交给杨锐,而什么保证都得不到。
  采用独立承包人的方式,弗兰奇不担心杨锐坑钱,但他担心杨锐过度自信。
  如果30万美元用完,开发进度仍然很低的话,前期投入很可能白费,也就没有再投资的意义了。这种情况下,杨锐固然是浪费了时间,捷利康的30万美元也是打水漂了。
  为此,弗兰奇始终坚持5万美元,至多10万美元的起步资金,接着根据研究进度拨款。
  这倒是欧美常用的拨款方式,名校的教授们固然不屑于此,至少不屑于几万美元的起步价,但是,普通高校的教授,或者名校的青年教师们,还是很乐意接受这种方式的。
  再怎么说,这都是一笔不小的款子了。
  可惜,杨锐并不愿意不停的公布自己的进度。
  因为他原本就没有计划按照正常的进度来做辅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