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神级学霸-第44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了证明黄热病不能在人与人之间传染,福斯选择了在自己身上做实验,他首先在自己的手臂上切开了一个创口,并在伤口敷上了黄热病人的呕吐物。
  虽然有点恶心,但他平安无事。
  于是,福斯在身上切开了20多处伤口,皆如此处理,依旧是平安无事。
  实验继而一发而不可收拾。
  黄热病人的呕吐物被福斯同学滴在了自己的眼睛里,还被用火烤以吸入蒸汽,还被烘干压缩咽了进去,最后,黄热病人的呕吐物被博士生福斯生吞了下去。
  论一坨呕吐物如何被玩坏,应该是福斯同学所做的实验的副产品。
  当然,作为一篇博士论文,即使是200年前的博士论文,也不能如此简单。
  于是,病人的血液、唾液、汗液和尿液也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了福斯同学体内。
  经过如此辛苦的实验过程,福斯得出了结论:黄热病只在热的或温暖的环境中出现,遇冷则停止传播,在零摄氏度以下不会传染。
  这篇文章和结论让福斯拿到了博士学位,但就像是大多数博士论文一样,这样的结论,几乎没有实际上的价值,而他对医学和生物学的影响也微乎其微,除了令人惊诧的辛苦。
  其实,福斯距离名垂青史也只差了一步。
  100年后,会有其他人证明,黄热病是由蚊子传播的。
  福斯的辛苦毫无价值。
  他应该对实验结论多做些分析的。
  杨锐在做实验方面,基本没什么优势。研究生期间的系统训练,还有近两年的高强度练习,的确提高了他的实验能力,但也就是比平均值高一些,距离天赋超群的实验员的距离还远着呢。
  但是,数据分析是一项很有意思的工作,谁也说不清楚究竟是哪些特质,令人得出数据背后的结论。
  得出结论的过程无从考察,但只要逻辑清晰,同样的实验得出更好的结论就是水平问题了。
  在这方面,杨锐有的是心得体会,最起码,他知道往哪边去分析。
  一篇实验计划很快就写好了。
  杨锐将之交给贺全贵,道:“你复制一份给唐教授,需要的仪器和试剂也都写在里面了,能申请的帮我申请下来,不能申请的再告诉我。”
  做这样的实验,自然是不用自己掏钱的。
  贺全贵一口答应下来,又看了一眼,问道:“要用到计算机?这个我没有申请过。”
  “找学校,没有的话,我来想办法。”杨锐一点都不担心拿不到仪器,最起码,他的华锐实验室里有的用。
  ……


第476章 时间长时间短
  杨锐的申请很快被通过,唐集中钦点王耀武和孙汝岳给他帮忙,另外还有一名新人。
  王耀武和孙汝岳都帮杨锐做了小半年的实验了,互相之间相当熟悉,两人尽管比不上汪颖那个实验疯子,但就实验水平来说,还是够用的。
  新人则是唐集中新招募进来的大三本科生叶凯宁,和王耀武在一个班,做实验的熟练程度略弱,但也在水准之上。
  这就是身在北大的好处了,随便搂几个人都能在实验室里当狗用,地方院校哪里有这样的条件,而越是弱小的地方院校,条件也是越弱。
  而且,80年代的大学生源差距巨大,许多二本学校的学生入校以后,第一件事是补习英语和数学,如果需要的话,中学的物理和化学也要重新上一遍。如此一来,大半个学期就已经浪费了,等到别的学校的学生学完了大学基础课乃至大学全部课程,开始做科研或者实习的时候,地方院校的学生还在为本校课程而挣扎呢。
  当然,北大每年也会对学生们做一些特别辅导,不过,在生源集中在各省前百名的学校里,大家总不至于为中学课程纠结多久。
  杨锐稍微考察了一下三个人的状态,就开始分配任务。
  实验室里还有其他新人在工作,看到杨锐立刻就让他们上手实验,不禁小声道:“他忘了先组织练习了吧。”
  熟悉杨锐做法的贺全贵嗤之以鼻,道:“你以为个个都像是助教似的?人家都是从简单的分配起的。”
  分配工作也是一门学问,最好的科研员是所谓的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科研员,实际上,最好的人类就是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人类。
  但是,每个人都是需要经验和练习才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在没有这种好用的科研员的情况下,分解问题就是最好的选择。
  根据每个人的能力大小,分解出来的问题的难度也会有所区别。
  换言之,分配任务的人首先要具备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果一个研究,负责人都不知道该怎么做,那整个实验室都只能跟着瞎转悠。
  如果负责人知道怎么做,问题就非常简单了,即使遇到难点也可以戮力攻关,而不用考虑是否能够突破的问题。
  这也是后进科研者的优势,你不用担心这个研究做不出来,因为前面的科研者已经证明了此事可行,如此一来,后进科研者就可以将精力集中在如何完成上面。
  杨锐尽管不去照抄论文,分解论文等等还是不在话下的。
  简而言之,他用不着试错,就能将论文分解成散件。
  至于将哪个散件交给哪个人来做,就纯属杨锐自己的眼光了。
  到目前为止,他的眼光还是相当不错的。
  也是他管理了两年左右的实验室,加上前世的经验,虽然不免出错,但他总是能将科研员分配在恰当的岗位上。
  尽量不超过他们的能力,又能有点挑战性的工作是最好的。
  如果做不到,杨锐往往就会上前帮点忙。
  虽然实验水平一般,但杨锐能够参考的资料实在是太多了,而这些又进一步的拓宽了他的视野……
  杨锐根据自己的习惯设定的实验方式,看在别人眼里,多少就有些离经叛道。
  实验室内的学生们只觉得杨锐有些浪费或者自大,但却颇为羡慕的看着孙汝岳等人。尤其是新人叶凯宁,当天中午吃饭的时间,被同为新人的学生给围成了圈。
  杨锐也是到了吃饭时间,才发现唐集中的凝胶实验室和电泳实验室增加了将近10名学生。
  “怎么多了这么多人?”杨锐颇为诧异的问贺全贵。科研狗虽然不怎么花钱,养起来的成本也不低,再者说,人数多了以后也会增加科研难度,要用他们就需要花时间教导,许多研究员都是宁愿自己做,也不愿意教学生的,因为教起来麻烦,还要给安排实验之类的练手,用却用不了几年,学生毕业就要走。
  直接招募大一的学生更难,因为大一还没开专业课,更是一点都用不上,只有少数人才能自学成才,所以杨锐、胥岸青等人刚入校才会变的抢手。
  贺全贵考虑事情的角度和杨锐不一样,低声道:“我们前段时间不是去华锐实验室做钾通道的项目?实验室里人手不够,唐教授让人招的,对了,他还又加了个助教,姓张,现在负责管理我们。”
  杨锐摸摸脑袋,有点不好意思,他在做钾通道的研究,结果把唐集中的人手给几乎拉了个干净,以至于他得重新招人。
  贺全贵是个极聪明的人,看杨锐的表情就知道怎么回事,笑道:“没事儿,大家去申请跟你的时候,唐教授高兴的和什么似的,你可是做出了一篇Cell。”
  钾通道的论文是挂着唐集中实验室的名字的,杨锐虽然占了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的名字,没有给唐集中署名,但署了实验室的名字,对唐集中的帮助也很是不小。
  最起码,唐集中再评国家级实验室就硬气不少了。
  同为竞争对手的中科院、清华等等科研院校里,免不了要有发表过顶级论文的选手。就是北大内部,蔡教授的实验室也有好几篇顶级论文在列。
  不过,曾经发表的论文在个人简历中意义非凡,在实验室评价中,最近三五年的成果其实更受重视。因为实验室的更新换代非常快,三五年没有好的成果,说不定是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落后了,也有可能是成员发生了大的变故,在这一点上,国内国外的评价标准都是相似的。
  《Cell》也是杨锐迄今为止的巅峰了,说到这个,他也是面露笑容,道:“幸好做出了成绩,要不然都不好去见唐教授了。”
  “唐教授当时肯定没指望着你做出Cell,能发表一篇《JMC》,他就满足了。对了,你现在写的这个,准备发表到哪里?不会又是《Cell》吧。”
  “怎么可能。”杨锐失笑:“也许《JMC》吧,如果不行的话,就再把目标放低一些。”
  一个月内的短平快论文,就不能指望《Cell》会接收了,事实上,钾通道的论文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对顶级期刊来说也是短平快了。
  贺全贵啧啧两声:“我要是能发表一篇JMC也满足了,可惜张老师拉着我不放。”
  “没人帮忙,他估计忙不过来,能者多劳吧。”杨锐安慰的拍拍贺全贵。就两人的交往来说,贺全贵算得上是一只合格的头犬,在实验室里确实能帮得上不少忙,他原本也是希望贺全贵能过来的。
  两人随性的说了一会,将午餐的半个小时消费在了食堂里,再回实验室各忙各的,从午餐到晚餐之间,是一点休息时间都没有的。
  事实上,到了晚餐时间,杨锐也没得到空闲。
  多名副教授像是约好了似的,联袂而来。
  “在做实验啊。”第一个进来的打了声招呼,就笑呵呵的转悠起来,然后观察杨锐的实验项目。
  “在做实验啊。”第二个进来的也是一般的礼貌,站在第一个进来的人的对侧。
  “在做实验啊。”第三个进来的选在两人的中间,面对杨锐。
  有人过来,贺全贵等人也不好意思离开去吃饭,实验室于是变的越来越挤,杨锐身边甚至围了8个人,像是打牌似的,以实验桌为中心,或者用心观察,或者小心说话。
  杨锐也不好意思把人赶走,他还没拿到自己的独立实验室呢,可不想增添一个跋扈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