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万道神帝-第35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上去宛如失去了灵性的死物,便连其中的雄浑魔道气息也在趋于消散。

    经此变故,在场的蚩尤军士终于不在对眼前这个容貌年轻但实力却绝不低微的男子抱有轻视,反而个个严阵以待,握紧枪身,只待跨下战马嘶鸣,猛然冲锋!

    相较于他们的举动,白衣男子便显得随意无比,面对着凶名在外的九黎铁骑,他甚至没有睁眼,也没有开口,只是缓缓横剑于胸,做出剑式。

    “来者何人?!”

    九黎铁骑悍不畏死,勇猛无双,论作战能力与杀人之术,军队之中无人能出其右,他们冲锋陷阵之时不喜废话,每时每刻都在思考如何用最省力也最直接的方式将冰冷的枪头送入敌人的体内,封存他们的热血。

    相应地,临阵问话之时他们也很少多言,诸如“本将军从来不杀无名之鬼”等气势十足但难免拖沓的言语从不会出自九黎铁骑之口,哪怕是面对这个一人一剑便敢独守于此的白衣男子,为首的铁骑统领也只是问出了四个字而已。

    只是有人问,却不曾有人答。

    白衣男子由始至终都是闭口不语,反倒是以他为中心激荡四周的剑气在不断增强,与九黎铁甲碰撞,发出金戈交鸣之声。

    面对着如此直接的挑衅,纵是战力一般的军队,也得不由分说抽刀列阵,以勇猛著称,战力冠绝天下的九黎铁骑又岂会忍气吞声?

    轰!

    果不其然,下一刻,万马奔雷之势震慑九霄,但见那三千铁骑分作百余列,每列骑军周身皆萦绕着浓厚的血煞之气与魔道气息,这三千九黎铁骑每向前掠进一分,此方山丘的山脉便崩毁一分,落石飞沙声不绝于耳,照此情形,不消半柱香的时间,整座山丘便会被夷为平地。

    然而那白衣男子却仍旧不为所动,既不睁眼也不挪步,只等那冲锋在最前面,数息之间便与他相隔不过数丈之遥,即将一枪向他周身要害刺出的十余名九黎铁骑蓄力大喝后,他方才一剑横斩而出,以凌厉剑气切开身前地面,再以元气贯穿碎石,形成一道有数人之高的土墙。

    土墙刚刚成形,那十余名九黎铁骑的枪锋便是杀至,却如同泥牛入海一般,所灌入的气力还未来得及爆发便被倾泻一空,尽数归那土墙所有,被其以彼之道还之彼身,霎那间将十余名九黎铁骑击飞,尚在空中还未落地之时他们所着铁甲便已尽碎,待得摔落至地时,早已是血肉模糊,生死不知。

    瞧得此幕,其余九黎铁骑心中震惊之意更甚,然而多年征战教会他们的从来不是什么临阵退缩,遇强则逃,而是一息尚存,便要战至最后!

    遥想当年九黎魔族刚刚兴起之时,三百名普遍修为都处于中洞天层次的九黎铁骑,在一位大洞天层次的都尉率领下,便硬生生于弹尽粮绝的境地将一尊神灵强者耗死!而今九黎魔族大兴,连伏羲氏都不能将之奈何,虽盘踞第一重天,却是有扫平八荒吞并宇内之雄心,如此情况下,堂堂三千铁骑又岂能被一人一剑所挡?

    为首统领振臂一呼,三千铁甲齐齐施展道法神通,祭炼不下百面的蚩尤旗,魔光盛极之时,一头巨型幽暗魔虫从天而降,身负八翼十二眼,魔威滔天,将白衣男子牢牢锁定。

    感受到魔虫气息,白衣男子终是色变,但很快便是面露冷笑,道:“原来所谓的九黎铁骑甲天下,也是仰仗外物所积攒出来的,也罢,既然你们如此想要进攻,那我便让你们攻个够!”

    一语罢,他再出一剑。

    竟是平地炸惊雷,高城破土出。

    他白衣轻飘,踏云而上,旋即立于城楼之上,再不多言,意图却格外明显。

    他欲一人一剑守一城!

    。。。。。。

 第三百四十九章 血剑挽梅花

    三千九黎铁骑为何会突然从云梦泽一带穿过,历经江汉平原,沿途遇人则战,遇城则破,除却九黎之君蚩尤外,旁人恐怕都不知道其中真正的缘由。

    至于那名一人一剑便敢孤身拦截三千铁骑的白衣男子,除却他自己外,旁人想必也是很难理解他的做法。

    只是当一个人真的下定决心执意完成一件事时,那么其他人的看法在他心中所占据的比重就会降到最低,甚至趋近于无,故而这世上从来都不缺乏一些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之人,他们只在意事情的结果,过程中要付出怎样的代价以及旁人是否理解等皆不是他们所要考量的。

    这一类人所代表的立场一向极端,相应地,他们为达成目的所动用的手段也会相当偏激,乃至被世俗所不容,可若是抛却那种种条件枷锁,单看结果,他们所完成的往往比很多拥有更大优势的人还要出色。

    历史上的是非对错,判定的标准从来不曾统一,因为后人所看到的历史并非真实,而是由胜利者编篡的故事,既然是故事,便是真真假假,肉眼难辨,正因如此,站在后世人的角度来评判古老的历史,解读各类传说,都绕不开“有失偏颇”这四字,不可能做到真正的公允。

    就以人皇公孙轩辕与炎帝姜榆罔这场帝皇之争为例,若公孙轩辕是胜利一方,那么后世提到这段杀伐激荡汹涌澎湃的历史时,大多数人都会在不知不觉间将人皇一脉视作正统,胜过神农氏,争得天下乃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可若是姜榆罔变作胜利一方,那么情况便会恰好颠倒过来,后世即便还记得人皇轩辕,也多半会认为他是逆天而行,败给神农氏乃是必然。

    不同的胜利方,将会造就截然不同的史实,后世万代的观念也会受到极大的影响。

    所谓成者王败者寇,大抵便是如此。

    对错之分纠缠不清,成败之说各人心中却是清楚无比,有着明确的界定。

    对于沙场小卒而言,胜利与成功并不一定是要步步累积战功,晋升为将军,只要能在数次大战中不死,保全一条性命,得以安然回乡,这实则已是一种胜利。

    可若是换做生来起点便高过许多人的王侯将相,活着就未必是一种成功。

    当初姜石年之所以能在正值盛年时卸下炎帝之位,不理会神农氏的政务,一心修炼道法,是建立在神农氏格局已成,日渐兴旺的基础上,论天赋,姜榆罔远不如姜石年,可论及毅力与治理才能等方面,姜榆罔比之姜石年以及后几任炎帝都丝毫不差。

    可就是因为天道无常,神农氏的整体气运不再呈现蒸蒸日上之势,反而层层削弱,如若姜榆罔只打算在帝位上苟延残喘几年,无中兴之心,只待寻得合适时机便将手上的烂摊子交给下一任炎帝的话,那么即便他是神皇强者,寿元悠久,这一生注定也是失败无比。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若在其位,自当谋政。

    身为姜姓后人,在享受祖辈荣耀的同时,也有不得不背负起的责任,作为一族之长的炎帝,责任自然最为重大,抗不扛得起是一回事,有没有那份心又是一回事。

    姜榆罔历来不乏雄主之心,也不缺雄主之才,只因他天生的一些性格缺陷,导致他错过了神农氏打压有熊氏等部族的最好时机,让公孙轩辕得以在短时间内快速崛起,发展出一批足以与神农氏正面交锋的势力。然而先是刑天执意出兵,战死沙场,后又是人皇轩辕借除卿莫离之名与神农氏全面开战,姜榆罔心中所存的顾虑尽数被怒火所焚毁,如此一来,他所剩下的自然就只有争雄之心。

    一个年迈的楼书平,尚能凭借血衣余威,屡次三番击溃人皇大军,姜榆罔虽满头白发,但精气神在神魔中皆是处于鼎盛状态,若下定决心与人皇轩辕争天下,一千乃至一万个楼书平的威胁力都比不上他。

    故而姜榆罔一旦御驾亲征,除非人皇轩辕亲自拦截,换成轩辕一脉的其他人,无论是个人还是军队,皆逃不开元气大伤这一下场,反之亦然,双方在决心开战前,心中必是早有谋划,这才一拍即合,遣散大军,以两人之战定天下局势。

    至于那雄踞东方,素来野心极大的九黎蚩尤氏,应当也在公孙轩辕与姜榆罔的考量之内,为了防备可能趁机发动大规模侵袭的九黎铁骑,两人或多或少都会暗中布下一些后手,以防突变。

    而今人皇轩辕针对九黎蚩尤所布下的有效力量尚不明显,但神农一方却是已初见征兆。

    作为征兆出现的却不是什么神农氏的隐秘之师,而是一人一剑,且于山丘之上自造一城,一剑守一城,抵御了来自三千九黎铁骑无数次的冲锋。

    耐人寻味的是,此人并非沙场猛将出身,也并非神农望族之后,自他与三千铁骑交战时所动用的为数不多的血脉神通来看,倒是有些伏羲神族之风,虽不见蛇尾显化,但那龙鳞之光却是耀眼无比,在蚩尤旗的打压下亦不见丝毫风采减弱,反而在一次又一次的染血后发生异变,应了那句愈战愈勇!

    所以这场由三千九黎铁骑攻城,一人一剑守城的悬殊战争并未如想象中那般很快结束,持续了三天三夜,都不曾出现最终结果。

    但无论是那名执剑的白衣男子还是剩下的九黎铁骑,都知道胜负乃至生死将会在近期内分出。

    果不其然,在第四日太阳初升之时,那一座以剑气为大阵的土城终于被破,剩下的八百九黎铁骑个个如魔化一般,眼眸通红,杀气煞气混合一处,威势之强,宛若魔灵强者,足以使得任何一位神魔界限之下的炼气士为之匍匐。

    那执剑男子的境界分明也只有大洞天层次,一身白衣也已破碎不堪,发丝之中都可见明显血渍,但面对个个如魔神降临的八百铁骑,他的气势却始终是有增无减,颤抖的手臂握着剑身,所出的剑法同样带着颤抖之意,却不是针对他自己,而是面向那策马狂奔的八百铁骑。

    战马嘶鸣城破时。

    他以血手抬血剑。

    血水溅射成梅花。

    梅花开时,天地皆寒!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