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宋将门-第79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正因为如此,双方都在积极准备,也都在互相了解和学习,等待时机。
  吕惠卿这样的人才,继续留在西域,完全是浪费了。
  他这次回到京城,直接接了翰林学士。
  眼下的翰林院,有三分之二出自六艺和百家,算起来都是吕惠卿的师弟,他这个人又惯会收拢人心,很快就有一帮人替他摇旗呐喊,支持他进入政事堂。
  吕惠卿心知肚明,以他的资历,能接一部侍郎就算不错了,从侍郎到尚书,然后再进入政事堂,少说要五年的光景。
  不过凡事都有例外,这几位老货走了,一下子空出了那么多的位置,他吕惠卿一展身手的时候到了!
  “君实兄,师父接任首相,你可就是次相了,小弟提前恭喜君实兄!”
  “不一定!”
  司马光连连摇头,“吉甫啊,我也不瞒着你,师父还是爱惜羽毛的,这还不到一年呢,算上庞籍和韩绛,就走了五位相公,到时候我再接了次相,好说不好听。师父他应该会找一个老臣卡在前面,现在看起来,次相应该给张方平,至于空出来的御史中丞,多半要落到贾章手里。可惜啊,其实吉甫要是能接御史中丞,然后宣麻拜相,那才是最合适呢!”
  司马光和吕惠卿,这俩家伙的脑袋,至少能排进当世的前五,他们的话,听起来平淡,可处处打着机锋。
  司马光当然想直接冲到次相的高位,至于吕惠卿,也想着一步登天。
  这两人虽然都没有点破,但是已经达成了一个默契。
  你帮着我干掉张方平,我帮着你谋取御史中丞!
  吕惠卿很了解自己这位师兄,草草结束了会面,吕惠卿立刻联络同科,尤其是在御史台的师兄弟,发动他们,去找张方平,给御史中丞大人施压,让张方平出面,阻挠分田!
  这位张大人也是左右为难,他本来就和庞籍韩绛等人站在一起,现在只剩下他一个,也不好改换门庭。
  张方平只得连续三次上书,希望赵曙能立刻叫停分田。
  可结果呢,赵曙全都留中不发,反而以分田有功,赏赐章惇和吕岩紫金鱼袋,并且超擢吕岩为户部郎中!
  圣心如何,昭然若揭!
  张方平也是要脸的人,五天之后,上书请辞,要求致仕……


第868章 改革从自家做起
  张方平知道,自己被阴了。
  明明分田不可逆转,结果下面人非要逼着他去送死,摆明了飞蛾扑火,但是身为御史,又不能怂了。张方平是气炸了肺,他不知道是谁干的,但是他清楚,一定是王宁安这边的人马。
  既然都是你的人马,那账就算在你的头上!
  按照惯例,致仕老臣都要经历三次慰留。
  赵曙也是这么干的,但是在第三次,张方平悍然上书,他是要离开,但是有一件事情必须解决!
  那就是效用士!
  张方平在奏疏里详细分析了效用士产生的原因,他认为大宋立国之初,就面临着北方强大的威胁,失去了长城一线保护,因此必须有大量的士兵,充当屏障。
  兵养多了,就没法练精兵,故此,不得不借助地方豪强的势力,尤其是河北的豪强。
  准许他们招募效用士,朝廷也提供方便,给予武器补贴,所以效用士算起来,是朝廷和豪强共同豢养的精兵!
  在历次作战当中,效用士立功不少,堪称朝廷手里的一把利剑!
  但……大宋早已恢复幽州,又从西夏手里夺取了横山,打通了西域,强弱之势已经逆转。大宋可以依山险守城,不必再想以前那样,养太多的人马。
  河北军团进行裁撤,就是一个明证!
  既然攻守之势改变了,那么效用士存在的基础就没有了。
  朝廷准许地方豢养效用士,实际上会形成一个个大大小小的土皇帝,严重威胁朝廷的安全……张方平建议,必须立刻裁撤所有效用士,并且下达旨意,从今往后,都不许效用士存在。
  张方平这篇奏疏没有提到王宁安的名字,但是谁都清楚,天下间最多,最强的效用士,就在王家!
  你王宁安不是算计老夫吗?
  那老夫临走之前,也狠狠咬你一口!
  张方平他不怕王宁安,一直以来,他都清正廉洁,家人也没有什么问题,否则也坐不稳御史中丞的位置。
  既然我立身正,没有把柄,就不怕你西凉王!
  他上书把效用士的问题捅出去,紧随其后,竟然有数十人上书,全都是抨击效用的。
  他们认为朝廷财力充足,军威强盛,不用害怕蛮夷,这时候还保留效用士,只会助长地方豪强势力,让他们目无朝廷,为所欲为。
  ……
  “这帮小兔崽子,除了能给我惹事,还能干什么!”
  王宁安气得拍桌子,以他的威望地位,放在平时,是没人敢惹的,可问题是一口气罢黜了所有老臣,肯定有人心里不高兴,这是乘机给他添乱!
  你王宁安不是要改革吗,那就先从你自己家里下手吧!就看看你王宁安,有没有魄力!要是没勇气砍自己一刀,那就别动我们的田产土地。
  说起来,张方平抓得这个把柄,还真够厉害的。
  不管怎么说,养效用士,拥有自己的武士团,在皇帝眼里,都是潜在的威胁,都是居心不良。
  一个国家,最核心的东西就是军权,没有哪个帝王愿意分出去。
  赵大叔在最后几年,不断加强禁军,就是看出了地方有军阀化的危险,所以才力推强干弱枝,防止出现不可测的情况。
  哪怕赵曙和王宁安师徒感情很好,小家伙也不会觉得王宁安要造反,但是这个效用士的问题,好说不好听。
  “你觉得该怎么?”王宁安随口问道。
  狗牙儿挠了挠头,“要把和陛下说一声,就当没有这么一回事?反正陛下不会介意的。”
  “可是我介意!”王宁安声音低沉,“要是光改革别人,却不敢改革自己,你爹的变法大业还推得下去吗?”
  狗牙儿被问得没话说,他挠了挠头,“爹,就算真的要裁撤,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你说说,有什么难的!”
  王宁安很长时间不关心家里的事情了,王家的效用士都归老爹负责,至于军饷开支,则是从老娘手上的产业出。
  狗牙儿因为每年都要去看看爷爷奶奶,陪着他们住一段时间,因此非常了解情况。
  王家的效用士,核心的兵力,大约在6万多人,这些人分散在长城沿线,是反击辽兵的主力。
  他们最常做的事就是跑到草原上,烧毁枯草,抢劫牛羊,攻击部落驻地,把他们驱逐得越远越好。
  因为装备好,训练充足,加上情报系统强大。
  效用士的出击多数都能获得成功,抢来的牛羊财物都是他们的,砍了首级,还能兑换赏钱,许多年轻人都热衷成为效用士。除了核心的人马之外,还有一批预备效用士,以及一些年纪大了,暂时退下来的效用士,一共还有8万多人,也就是说,遇到了大战,王家军能拿出15万人!
  别忙,如果再算上各地的弓箭社青壮,还有幽州汉人的民兵,总数会达到40万人!
  听完儿子的介绍,王宁安脑门也冒汗了。
  真是想不到,这么多年,他居然积累了如此势力,也幸亏老赵家人心大,要是换成自己当皇帝,早就寝食难安了!
  狗牙儿倒是不这么看,老赵家不是心大,而是没法子,尾大不掉,豢养效用士的不只是王家,还有两个很大的家族!
  府州的折家,他们的核心效用士,在去年的时候,也有两万二千人,至于种家,更是突破了5万人!
  这三家的兵力就有二三十万,而且都是虎狼之兵,相当凶悍,朝廷就算想要裁,也没有魄力。
  以往大家都不愿意碰这个难题,可张方平因为罢官,一肚子气,就把这个盖子掀开了。其他的言官跟进,弄得不处理也不行了!
  “爹,那帮大头巾太坏了……你以前到底是怎么把他们打败的?”狗牙儿脑袋的回路的确和正常人不太一样,他现在还有闲心八卦。
  王宁安翻了翻白眼,“你爬过山吗?”
  “爬过!”
  “你在山脚下往上爬,是什么感觉,到了山顶上又是什么感觉?尤其是青唐的那些雪山?到了顶上,会不会寒冷、恶心、头晕?跟要死了似的?”
  狗牙儿认真想了想,“你直接说高处不胜寒,我听得懂的!”
  王宁安也笑了。
  “听得懂,可做起来不容易啊,这世上的事情啊,从来都是知易行难。”
  仿佛为了证明王宁安的话,苏辙就过来拜访了。
  狗牙儿连忙拉着二舅坐下,苏辙显得气喘吁吁,额头还有汗,很是焦急。
  “怎么回事?有麻烦?”
  “唉,的确。”
  苏辙把情况说了一遍儿,眼看着邻近过年,老百姓又分了田,日子稍微好过了一些。许多在棉纺厂的工人,都想着回家团圆,好好过一个年。
  “过年吗!应该的!”狗牙儿不解道。
  “你哪里知道啊?天竺的订单催得紧,必须尽快出货,耽搁不得……可好些织工都想着过了十五再来上工,甚至有人还说要过了二月二,那黄花菜都凉了,工厂可等不起啊!”
  这回狗牙儿也傻了。
  “舅舅,难道不能和工人讲讲道理,让他们忍一忍?”
  苏辙摇头,“道理可以讲,但未必管用。家里头父母妻儿,翘首以盼,还要祭祖敬天,吃团圆饭,多数人都不愿意留下来!”
  苏辙终于发现,原来分田之后,也是有后遗症的。
  至少这些工人都不那么勤劳肯干了,而且甚至有人喊出了,连年都不能过,干脆回家种地算了!
  “姐夫,我跟你说实话,等到过了年,肯定有不少人都会留在乡下。他们赚了工钱,已经可以赎买土地,干脆在家里过舒心日子,不会来上工了,搞不好,明年就要出用工荒!”
  王宁安点了点头,十分感慨。
  还真别说,古今一理,后世遇到的用工荒,大宋也出来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