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宋之我主沉浮-第46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漠北草原,已经有了一种让忽必烈不安的传闻,既海都才是真正的蒙古大汗,忽必烈不过是汉人的皇帝,完全被汉化,没有资格管理草原的事宜。

    蒙古部落习惯于游牧,不会修建固定的城池,蒙古包就是他们的家,蒙古金帐就是大汗的行营,至于说汉人构筑城池、坐守城池之中的拿着做法,在蒙古部落之中是遭遇排斥的。

    蒙古人就是要游牧,一辈子都在马背上生活。

    海都秉承这样的认识,也一直都是这样坚持下来的,或许正是因为海都死守蒙古部落的习惯,认为蒙古人是这世上最为高贵的人,才得到了漠北草原诸多蒙古部落的支持。

    反观忽必烈,已经不可能秉承这样的认识,与时俱进的忽必烈很清楚,在马背上是不可能治理天下的,就算是夺取天下,也需要有固定的根据地,若是在中原游牧,那等于找死。

    海都不会退让,忽必烈不会退步,于是两人之间的厮杀,断断续续,不可能完全停止。

    其实海都的力量,是绝比不上忽必烈的,曾经有几次忽必烈派遣大军,大败海都,将海都撵到更远的昂可剌河以北,几乎就要脱离漠北草原了,可惜忽必烈不可能完全将心思放在漠北草原,这才让海都有了喘息的机会。

    山东之战后,忽必烈与末哥等人仔细商议,找寻打败明军的办法,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蒙军不能够两线作战,漠北草原必须要稳定下来,有可能的情况之下,大元朝廷还要得到漠北草原部落的支持,让草原的首领送来更多的军士,壮大蒙古铁骑的力量。

    忽必烈明白漠北草原的稳定至关重要,他好不容易克服内心的愤怒,同意派遣使者,前往漠北草原与海都谈判,大元朝廷与末哥各自让一步,大元朝廷承认海都在漠北草原的盟主地位,认可海都对目前占据地方的统领,而海都则要保证不再对大元军队展开进攻,不再漠北草原惹事,保证漠北草原的稳定。

    这已经是忽必烈能够做出的最大让步,蒙古人之间的盟约,一诺千金,肯定是要坚持下去的,哪怕忽必烈已经成为大元朝廷的皇上,若是违背了誓言,落下一个两面三刀、不守承诺的罪名,怕也是会招致无数蒙古部落的反对。

    这一次前往漠北草原去谈判,末哥亲王是主动请缨,放眼朝廷之中,只有他这个排名第一的蒙古亲王最为合适,身份不一般,同时也认识末哥,相互之间还有一定的亲眷关系。

    而且末哥亲王前往漠北草原去谈判,海都也不敢妄动,至少是绝不敢杀害末哥亲王的,否则海都很有可能失去诸多蒙古部落的支持,因为末哥在漠北草原部落之中,有着不一般的威信和影响,这与末哥的睿智有关,更是末哥的亲哥哥、阿珂察的父亲曾经在漠北草原征伐,帮助了诸多的蒙古部落有关。

    末哥亲王带着兀良合台前往漠北草原谈判,也是经过了认真思索的。

    蒙军征南大军被明军剿灭、阿术自尽身亡,这件事情表面上看是明军骁勇,阿术疏于防范造成的,可兀良合台不会完全如此看,他已经隐隐的将矛头对准了驰援山东的合丹亲王,襄阳之战的时候,兀良合台遭遇到当时征南大军主帅合丹的算计,眼看着阿术立下了巨大的功劳,在朝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合丹亲王怎么可能坐视不理,于是在此次驰援山东之战的时候,不拼厮杀,不想着驰援阿术,导致阿术最终的失败。

    兀良合台有了这样的认识,这是很危险的事情,若是兀良合台与合丹亲王之间爆发剧烈的冲突,很有可能导致大元朝廷出现分裂和动荡,忽必烈无法倾向于谁,可又必须要做出选择,忽必烈支持合丹亲王,很有可能导致兀良合台出走,甚至投奔海都,反过来也是一样。

    忽必烈经过仔细的考虑,与末哥等人商议之后,决定派遣兀良合台与末哥亲王一道,前往漠北草原,与海都谈判。

    兀良合台在漠北草原的影响力也很是不错的,当年的窝阔台大汗以及蒙哥大汗,都是很信任兀良合台的,且兀良合台作战勇猛,被誉为草原上的雄鹰,得到了诸多部落首领的肯定和尊重,此番兀良合台协助末哥亲王与海都谈判,想必海都是会高度重视的。

    其实说到底,忽必烈此番派遣末哥亲王与兀良合台前往漠北草原,也是权宜之计,忽必烈所做出的承诺,自始至终都没有提到册封海都的事宜,也就是说海都对漠北草原某些地方的统领,只是源于实力,而不是身份,这里面就有很大的蹊跷了,一旦忽必烈有了绝对的实力,也可以统领整个的漠北草原,反正大家都是靠实力说话的。

    可要是册封了海都,那情况就不一样了,等于是向天下人公布了海都合法统领漠北草原的地位,这样的事情,忽必烈是坚决不会做的。

    从大都出发的时候,末哥亲王与兀良合台的心情都不是很好。

    为了大元朝廷,为了皇上,末哥亲王与兀良合台两人都是愿意做出最大奉献的,甚至是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两人的眼界与海都已经不一样,他们看重的是大蒙古,而不仅仅是漠北草原与漠南草原,这些年大元朝廷的壮大,干净利落的灭掉大宋,已经让他们看清楚了,若是完全的墨守成规,则大元朝廷没有什么希望。

    可是大明王朝的创立,明军的骁勇,特别是大明王朝的那个皇帝吴邵刚的睿智,让末哥亲王与兀良合台都是很担心的。

    偏偏两人对于吴邵刚,也算是大元朝廷之中最为熟悉的。

    末哥就不用多说了,数次与吴邵刚见面,每一次的感觉都是不一样的,早就发现吴邵刚有着非同一般的能力和影响,而兀良合台,曾经败在了吴邵刚的手下,且被生擒,关押在临安府城好些年,若不是当时大宋朝廷掌控权力的魏国公贾似道暗中的帮助,根本就不可能回到大都来的,而却兀良合台对于吴邵刚,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

    山东之战预示着吴邵刚有了与大元朝廷拼杀的实力,大明王朝的创建,更是预示着吴邵刚已经做好一切的准备,即将着手开始与大元朝廷的厮杀。

    大明王朝与大元王朝,只有一个王朝能够统领天下。

    面对这样的单项选择题,末哥亲王与兀良合台都给不出答案,若是往前推哪怕一年左右的时间,这根本不存在选择的可能性,不过现在不一样了。

    离开大都之后的末哥亲王与兀良合台,内心更是沉甸甸的,他们知晓自身肩负的使命不一般,关乎到大元朝廷的未来。

 第四百八十八章 稳定南方

    凌源元年正月十五。

    吴邵刚的登基大典以及皇太子吴瑞坤的册封仪式,悉数都进行了,整个的开封府城,依旧是异常的热闹,大街小巷都是熙熙攘攘,外城的建设,短短几年的时间,突飞猛进,已经让开封府城的城池范围扩大了数倍,而整个开封府城的人口,早就超过百万人,其繁华的程度,早就超过了原南宋京城临安府城。

    吴邵刚进入到了皇宫之中,可对于皇宫里面的环境,却不是特别的适应。

    穿越之前,吴邵刚曾经数次的游览故宫,那个时候想着,故宫这么大的地方,皇帝一个人在里面闲逛,一天的时间都是转不忘的,可穿越之后的吴邵刚,真正的做了皇帝,才发现皇宫其实就是一个桎梏,将皇帝本人乃至于皇帝的嫔妃儿女都关在了这个笼子里面。

    也难怪有不少的皇帝,实在难以忍受之后,做出了诸多外出游历的事宜。

    吴邵刚很清楚,若是一直都被禁锢在皇宫之中,与外界完全脱离了,不知道外界任何的事情,不知道百姓的疾苦,这样的皇帝是难以真正施展作为的,而且天下的诸多事宜,全部都要听下面大臣的禀报,也是不可能掌握第一手资料的,这样的时间长了,脱离实际的情况必定出现,这个王朝也将逐渐的衰败下去。

    故而进入皇宫之中的吴邵刚,想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为自身立下规矩。

    这个所谓的立下规矩,就是吴邵刚不能够整年都在皇宫之中,每年至少有两个月左右的时间,是需要到外面去走走看看的,这种走走看看,一方面是到外面去呼吸新鲜空气,另外就是了解外面的实际情况。

    两个月时间真的不算什么,毕竟这个时代的交通太过于落后,两个月时间来回是走不了多远的,不到六十天的时间,每天保证行走五十里地,一共三千里地,就算是抵达极限。

    按说皇上登基之后,事情应该是很多的,事无巨细都需要关心的,不过吴邵刚这个皇上,看起来没有那么的忙碌,其所关心的都是一些规矩方面的事宜,至于说落实到每一件具体的事宜,基本都是李庭芝、郝经、刘秉忠以及张文谦等人去办理。

    吴邵刚最为关心的还是南方的稳定事宜。

    马上就要到春耕季节,南方必须要稳定下来,至少大部分的地方,老百姓都能够安安心心的种地,而不是陷入到慌乱与逃亡之中,故而他给蔡思伟等依旧在南方征伐的将领的圣旨之中,一直都是强调稳定地方的事宜。

    蔡思伟等人面临的征伐和厮杀不是很多,不管是驻扎在南方的蒙军还是宋军,力量都不是很强大了,有些地方甚至处于真空的地带,可就是这样的地方,属于最为难以稳定的地方,诸多的官吏之中,有的依旧是终于大宋朝廷的,也有忠于大元朝廷的,甚至有些是想着自立为王的,面对这样的乱局,绝不能够心慈手软,务必下狠心剿灭。

    早朝结束之后,礼部尚书李思琦与大学士窦默留下来了。

    吴邵刚看着两人,一字一顿的开口了。

    “李爱卿,窦爱卿,朕将你们留下来,是有重要的事情,需要你们去办理。”

    “朕一直都关心南方的稳定事宜,从这段时间的奏折来看,南方想要彻底稳定下来,尚需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