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永乐大帝-朱棣-第7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黄金万两谢罪。礼部臣以爪哇偿金尚欠五万两,请治爪哇使者之罪。朱棣说:“朕于远人,欲其畏罪而已,岂利其金耶?今既能知过,所负金悉免之。”后来爪哇“比年一贡,或间岁一贡,或一岁数贡”,与明朝关系一直较好。

郑和的使团又曾到渤泥国(渤泥在今加里曼丹北部及文莱苏丹国),封前渤泥国王马合漠沙世子麻那惹加那乃为渤泥国王,给印符诰命。永乐六年(1408年)八月,麻那惹加那乃率其妃及弟妹男女并陪臣来中国朝见。朱棣派中官杜兴等前往福建宴劳慰问,迎接进京。朱棣对麻那惹加那乃远道前来十分高兴,设宴款待,“嘉劳再三”。麻那惹加那乃称颂“天子功德加于我者,与天地同其长矣”。因而“远方臣妾,不敢自外,逾历山海,躬诣阙下,以伸其悃。”朱棣对渤泥国王的至诚也很受感动,说:“王之至诚,贯于金石,达于神明。”

渤泥国王的来朝是郑和出使而取得的最令朱棣满意的结果,不幸后来渤泥国王回国前病死在中国。朱棣为其辍朝三日,以示哀悼,并以王礼安葬于南京南城外。

永乐七年(1409年),郑和开始第三次远航。这次远航,受到了占城国王的欢迎,因为明朝制止了安南对占城的侵略。在郑和第二次远航时,曾经到过锡兰山,向佛寺布施香礼,并立碑于锡兰山。此碑经过五百多年,1911年发现,现存于科隆坡博物馆。当时锡兰山国王为阿烈苦奈儿,是个暴君,对明朝及邻国不友好,“屡邀劫其往来使臣,诸番皆苦之”。郑和第二次出使时没有能解决这一问题。这一次,郑和带了朱棣的诏书,告诫锡兰山国王要“祗顾天道,恪守朕言,循理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同时照例给予赏赐。阿烈苦奈儿非但不听,反而要谋害使者,劫夺钱粮船只,结果失败被俘,被解送南京。朱棣念其为远人,不久释放。永乐十年,朱棣派使节往锡兰山颁给诰印,封阿烈苦奈儿的亲属耶巴乃那为王,并送还阿烈苦奈儿。这一举措使得海道清宁更多的贡使络绎不绝地来到中国。郑和这次出使,还诏封了满刺加的国王,使满剌加摆脱了长期受■罗控制的地位。在郑和船队回还时,满剌加国王随船来到中国致谢,朱棣亲自在奉天门设宴款待,并给予厚赐。在郑和的斡旋下,暹罗终于与满剌加和睦相处。

郑和船队所到之处,要代表皇帝给予赏赐,还要与当地进行贸易。同时明朝与许多国家之间建立了朝贡贸易关系。朝贡有定期,或一年、两年、三年一贡,奇Qisuu書网也有一年几贡的。朝廷接受贡品,给予赏赐,还收买其余的货物,也准许其在市场上出卖其货物。中国输往各国的有丝绸、瓷器、铁制工具及生活用品、手工业品、药材、茶叶、货币、衡器、历法、书籍,等等。输入的主要有香料、药材、制瓷原料、珍稀动植物,等。

郑和的航海是以强大的武力为后盾的。《明史》郑和传说,郑和下西洋要“耀兵异域,且视中国富强”。但最近有学者在浙江宁波天一阁图书馆发现,郑和传最初的稿本中,“耀兵异域”为“耀威异域”。“耀威”比“耀兵”应该更符合当时的历史实际。

港前身三佛齐的移牒

当时海上秩序混乱郑和要达成他的目的没有武力为后盾是不可能的。郑和不纯用武,他首先是“宣天子诏”,“给赐金币”,如果“不服”,则“以武慑之” 。郑和明显用武的例子在记载中有三次。一次是捉拿了旧港的酋长陈祖义。陈祖义是私逃海外的华人,又“剽劫商旅”,郑和用武不为无因。不过,我们不妨先来读读明廷“部臣”通过暹逻转给旧:

自有天地以来,即有君臣上下之分……我圣天子一以仁义待诸蕃。何诸番敢背大恩,失君臣之礼!倘天子震怒,遣一偏将,将十万之师,恭行天罚,易如覆手。尔诸蕃何不思之甚。我圣天子曾曰:“安南、占城、真腊、暹逻、大琉球皆修臣职,惟三佛齐梗我声教。彼以蕞尔之国,敢倔犟不服,自取灭亡。”

它强调的是“君臣上下之分”,是“君臣之礼”,如果失分、越礼,那么便要“恭行天罚”了。他捉拿陈祖义,也是对各国的威慑。陈祖义解京伏诛,“诸夷闻之震慑,曰‘真天威也。吾曹安意内向矣’” 。从此海上清宁,海道畅通。从中可以看到武力的作用。

另一次是将锡兰山的国王亚烈苦奈儿及其家属捉拿至京。据说,锡兰山仅梁时与中国通,其后与中国绝少来往。郑和使其地,几等于强使其与中国来往,其国王“欲害和”,“诱和至国中,索金币”,郑和不得已抓了锡兰山的国王,“诸邦益震詟,来者日多” 。

还有一次是在苏门答腊“生擒伪王”苏干刺,郑和至苏门答腊封其酋长为国王。其先,王之父死于与邻国花面王的战事。某渔翁因率众杀了花面王,为苏门答腊王妻报了仇,而据有了王位,称为老王。王子宰奴里阿必丁年长,杀了老王夺回王位,从此与老王之弟苏干刺累年争战不息。郑和支持宰奴里阿必丁,将苏干刺擒归 ,在明朝人看来,明朝的皇帝是天子,四夷的君主是国王,各国之间发生的纠纷,天子朱棣都有调节裁处的责任,且看:

永乐元年八月癸丑,敕安南胡■曰:朕君临万方,体天为治,一物失所,时予之辜。今占城与尔邻壤,尔屡兴兵侵其土地,杀其人民,剽掠财物,占城之人困尔■毒。夫两国土地,传自先世,而主于天子,何得恃强踰越!为恶受祸,自古有明戒,然事已在赦前,兹不深究,自今宜保境安民,息兵修好,则两国并受其福。尔其钦哉!

又如:

永乐十七年十月癸未,遣使谕暹逻国王三赖波磨刺扎的赖曰:朕祗膺天命,君主华夷,体天地好生之心以为治,一视同仁无间彼此。王能敬天事大修职贡,朕心所嘉,盖非一日。比者,满刺加国王亦思罕答儿沙嗣立,能继乃父之志,躬率妻子,诣阙朝贡。其事大之诚与王无异。然闻王无故欲加之兵。夫兵者凶器,两兵相斗,势必俱伤。故好兵非仁者之心。况满刺加国王既已内属,则为朝廷之臣。彼如有过,当申理朝廷,不务出此,而辄加兵,是不有朝廷矣。此必非王之意……辑睦邻国,无相侵越,并受其福,岂有穷哉!王其留意焉。

郑和的出使活动是始终伴随着武力或以武力为后盾的。用郑和的话说,就是“及临外邦,其蛮王之梗化不恭者,生擒之;其寇兵之肆暴掠者,殄灭之。海道由是安宁,番人赖之安乐” 。郑和的出使,为朱棣争得了天朝大国的荣誉,明人说:“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贡献臣服,三世五世,不是过矣。” 这正是朱棣要夸耀于国人的。因而,他们也称赞郑和“为天子光” 。

由于郑和打通了海路,维护了海上秩序,各国之间的贸易和交流也比以前更为繁荣。

及临外邦,番王之不恭者,生擒之;蛮寇之侵掠者剿灭之,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

推行天朝礼制体系是郑和下西洋的核心使命,郑和下西洋是明成祖为了按儒家理想建立天下格局的努力的重要措施。明成祖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以强大的实力为后盾的。通过郑和下西洋和其他种种措施,结果是

(1)明代中国在世界各国中具有崇高的威望和位置,所谓“威德遐被,四方宾服”。

(2)明朝与周边的众多国家都建立、保持了朝贡贸易关系其伸延联系范围之广,超过以往历代,使明朝成为努力拓展国际空间的空前的时代,所谓“远迈汉唐”。

成祖“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而入贡者迨三十国,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明成祖所要建立的天下秩序,是当时历史的产物。他的思想观念无法超出历史的限制。我们不能用今天普遍承认的国家关系准则去要求他。也就是说,他的观念与当今世界大小国家一律平等的观念立意是不同的。但是,在当时的情况下,明朝以其力量所及,为维护和平秩序,为保护商路通畅,为各国之间的和平交往做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明朝不掠夺别国财物,不侵占别国领土,坚持厚往薄来,着不仅使我们看到一个泱泱大国的风采,也使我们不能不赞叹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

郑和得到了世界的广泛尊敬。郑和所到之处,很多遗址被精心保护,在印度尼西亚有三宝垄、三宝墩、三宝洞,在马来西亚有三宝山、三宝井,在斯里兰卡郑和所立的石碑还完好地保存着。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等国都有三宝庙。在非洲索马里布拉瓦地区还有一个郑和村。

7.郑和船队后裔

郑和航海,前后跨越20余年,船队人员达二万多人,每次航行都要经过两年多的时间,船员们在所到各地与当地百姓有广泛的接触,那么是不是现在会在某个地方留下郑和船队的人员,因而现在还有他们的的后裔呢?

澳大利亚安亨地(Amhem Land)北部原住民的民歌中,记录了一支叫作白吉尼(Baijini)的民族。他们比印度尼西亚人和欧洲人更早来到澳洲,而且与中国人有关。记忆中的白吉尼人有浅金黄色的皮肤,当地的原住民还说白吉尼人的女子漂亮极了,她们总是穿着彩色的袍子和裤子。白吉尼人种植水稻,用石块树皮盖房子,用带来的织布机织布,在大缸里染纱。后来他们离开了安亨地。跟随郑和航海的费信,在《星槎胜览》中记载宝船队曾经到达吉里地闷岛(Timor) 。这个岛位于澳洲达尔文港北方400英里,所以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曾到过澳洲。

另外,《郑和航海图》上有一个叫“哈甫泥”的地方,这个地方被认为是南极洋的科尔圭兰岛(Kerqueland island),这说明郑和船队的分(■)可能到达过南半球。

在非洲的东海岸,在肯尼亚沿海的群岛上,有一种贝朱尼人(Bajuni)。他们的皮肤颜色浅,体形较瘦小,面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2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