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了凡四训-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

吾辈身为凡流,过恶猬集①,而回思往事,常若不见其有过者,心粗而眼翳也。然人之过恶深重者,亦有效验:或心神昏塞,转头即忘;或无事而常烦恼;或见君子而赧然相沮②;或闻正论而不乐;或施惠而人反怨;或夜梦颠倒,甚则妄言失志:皆作孽之相也。苟一类此,即须奋发,舍旧图新,幸勿自误。

【注释】

①猬集:比喻事情繁多,像刺猬的刺那样聚在一起。

②赧(nǎn)然:形容难为情的样子。赧,因羞愧而脸红。

【译文】

我们都不过是平凡的人,平时的过错就像刺猬的刺那样多,但回思往事的时候,常常有人看不到自己的过错,这是由于粗心和目光短浅的原因啊。不过,对于那些罪恶过于深重的人而言,也会感觉到一些征兆:或者心神昏乱,转眼忘事;或者无缘无故就感到心烦意乱;或者看到有德的君子就因羞愧反而去诽谤别人;或者听到光明正大的话反而闷闷不乐;或者施给别人恩惠反而招来怨恨;或者夜里常做噩梦,严重的还口吐狂言,神志不清:这都是做了坏事之后的反应。如果一出现这样的现象,就必须发奋振作,弃旧图新,万万不要自误前程。

【点评】

我们都是寻常之人,平日所犯错误多不可计,可不少人在总结往事时,常常看不到自己的错误,这没有什么别的原因,实在是因为太过大意粗心、目光短浅的缘故。其实,那些罪恶深重的人,素日里是会有一些不好的效验表现出来的:或者心神闭塞,头昏健忘,或者无缘无故就感到心烦意乱,或者见到德性高尚的人就消沉沮丧,或者听到好的言论就闷闷不乐,不能从善如流者或者向别人施予恩惠反而招来怨恨,或者噩梦不断,甚至口吐狂言,神志不清,意乱情迷。这些都是做了恶行之后的反应。一旦发生这些情况,不能再因循苟且,应该马上迷途知返,改弦更张,重新做人,切莫自误前程。所以,我们应当对自己有一个清醒和正确的认识,在意识到有不好的情况发生时,要立刻省察自己的行为,反思自己的过去。

近代高僧弘一法师曾写有《余之改过之法》一文,总结了自己一生的改过之法。他认为改过的次第为:一学、二省、三改。“学”就是要多读儒释经典,多向传统文化学习,从传统文化中求滋养身心、安身立命的源泉。这样才可以更详细、准确地知道善恶区别以及改过迁善之法。学习之后要经常自我审查,每天审查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善还是恶,审查之后还要能改正。孔子的弟子子贡曾经说过:“君子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由此可见改过的重要性。过而能知为之明,知而能改谓之圣。弘一法师还列举了自己五十年以来改过迁善的十大具体措施:第一是虚心,孔子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二是慎独,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第三要宽厚。第四是吃亏。第五是寡言,孔子说:“驷不及舌。”第六是不说人过,孔子倡导:“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第七是不文己过。子夏曾说:“小人之过必文。”第八是不覆己过。第九是闻谤不辩。第十是不嗔。弘一法师自我修炼的体证心得以及经验总结是值得学习和借鉴的。

另外,从哲学的角度看,对主体的反思总是开始于对个体自我的认识,一个不能正确认识自我的人是无法有效地进行自我反省的。所以我们首先应当有正确的自我意识。人只有具有了自我意识才能知道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并自觉主动地去践行;而自我反省的对象,概括而言主要包括我们的行为、情感、意志、动机等等,通过自我知觉、评价、体验、审查、纠正等手段的依次作用而完成自我反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能沉溺于浑浑噩噩的生活状态中,而应当做一个“有心人”,对自己的行为和周遭的事物有一个明确的把握。

≡¨文‖

≡¨人‖

≡¨书‖

≡¨屋‖

≡¨小‖

≡¨说‖

≡¨下‖

≡¨载‖

≡¨网‖

第三篇 积善之方

《易》曰①:“积善之家,必有余庆。”

【注释】

①《易》:《周易》,儒家重要经典。简称《易》。包括《易经》与《易传》两部分。这里专指《易经》。

【译文】

《周易》说:“积累善行的家族,必然有很多吉庆的福报。”

【点评】

《易经》说:“积累善行的家族,必定有很多吉庆之事。”该句在《易经》中的完整表述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详细论述人世祸福与善恶行为的因果关系。古人认为人世祸福的发生,与人们的善恶行为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祸福不是毫无缘由地降临在世人身上,人的善恶行为才是自身得福得祸的直接诱因。即使不现报在自己身上,也会报应在自己的后代身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所以人们不可不谨慎行事。

※※※

※※※

昔颜氏将以女妻叔梁纥①,而历叙其祖宗积德之长,逆知其子孙必有兴者②。

【注释】

①叔梁纥(hé):春秋时鲁国大夫,名纥,字叔梁。孔子之父。据《孔子家语·本姓解》记载,叔梁纥向颜氏求婚,颜氏有三个女儿,结果最小的女儿徵在便嫁给了叔梁纥,生下孔子。叔梁纥在孔子三岁时去世。

②逆知:预先猜度。清代黄邦宁《岳忠武王文集·奏乞复襄阳札子》:“善观敌者,当逆知其所始。”

【译文】

从前颜氏打算把女儿嫁给孔子的父亲叔梁纥的时候,便列举了叔梁纥家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德行,预料到他的子孙中必然有光宗耀祖的人。

【点评】

当初颜氏将要把女儿嫁给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时,列举了叔梁纥家祖祖辈辈所做的善事,预言他家子孙中必定要出一位光宗耀祖的人。结果颜氏的女儿徵在嫁与叔梁纥后,生下孔子,成为“祖述尧舜,宪章文武”的至圣先师,一代圣贤。即使在现如今,人们在婚配择偶之时,仍要考察对方的人品及家庭声誉。

※※※

※※※

孔子称舜之大孝①,曰:“宗庙飨之②,子孙保之。”皆至论也。试以往事征之③。

【注释】

①舜:传说中远古帝王,五帝之一。姚姓,一说妫姓,有虞氏,名重华,史称虞舜。为颛顼后裔。传说舜生长在妫水(今山西济水),其父瞽瞍娶后妻生子象。其父糊涂固执,后母泼辣凶悍,弟弟象骄傲粗野。然而舜对待他们很好,以孝闻名乡里,对弟弟照顾得十分周到,如同自己的手足。“象忧亦忧,象喜亦喜”。由于其道德品质感人,所以他“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史记·五帝本纪》)。可是瞽瞍、后母和象企图迫害他。让他修谷仓,然后在下面点火,想烧死他;让他淘井,然后把井填上,想活埋他。舜虽然屡次死里逃生,可是他并不计较,对待父亲更加孝敬,对于象更加爱护。部落联盟首领尧传位给了他。舜当了首领后,不念旧恶,仍然敬父爱弟,终于使他们受到了感化,改变了品质。舜在当政期间,非常注意道德的作用。

②飨(xiǎng):用酒食招待人,也泛指请人享受。

③征:证明,验证,信而有征。

【译文】

孔子称赞舜帝的大孝,说:“宗庙将会祭祀他,子孙也会保住他的福德。”这都是至理名言。我们可以试着用以前的事迹来加以验证。

【点评】

舜,品德高尚,颇受儒家推崇,尤其以“孝”著称,为后人所称道。舜的父亲及后母对他心怀歹意,蓄意谋害,但都丝毫未能减损他对父母的孝心。孔子在称赞大舜的孝心时说:“宗庙将会享祭他,子孙也会保住他的福德。”《礼记·祭法》篇中主要介绍了虞、夏、商、周四代祭祀的对象和法则,其中说道:“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则祀之;以死勤事,则祀之;以劳定国,则祀之;能御大灾,则祀之;能捍大患,则祀之……及夫日月星辰,民所瞻仰也;山林川谷丘陵,民所取材用也。非此族也,不在祀典。”简而言之,就是“有功烈于民者”,皆是享受祭祀的对象。此法则也一直为后世所遵守。历史上品德高尚具有表率作用的,或有功于国家人民的人,都会得到后人的尊敬,或为其树碑立传,或为其建祠修庙。如为彰显诸葛亮的文治武功,建有“武侯祠”;为宣扬关羽的忠义勇武,建有“关帝庙”,此类情形不一而足。

了凡先生接着进一步用先前的事实来加以验证,举例说明“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道理。

※※※

※※※

杨少师荣①,建宁人,世以济渡为生②。久雨溪涨,横流冲毁民居,溺死者顺流而下,他舟皆捞取货物,独少师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乡人嗤其愚③。逮少师父生,家渐裕。有神人化为道者,语之曰:“汝祖父有阴功,子孙当贵显,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窆之④,即今白兔坟也。后生少师,弱冠登第⑤,位至三公⑥,加曾祖、祖、父,如其官。子孙贵盛,至今尚多贤者。

【注释】

①少师:官名,周朝置少师、少傅、少保以辅天子,称“三孤”,又称“三少”。明清作为荣衔,列为从一品,无职事。

②济渡:渡过水面。此指从事摆渡。

③嗤:讥笑,嘲笑。

④窆(biǎn):泛指埋葬。

⑤弱冠:古时男子二十岁称为弱冠。人生十岁叫幼,入学。二十岁叫弱,行加冠礼。二十岁才算成年人,初行冠礼,体犹未壮,故称“弱冠”。《礼记·曲礼》:“二十曰弱,冠。”

⑥三公:古代三个具有崇高地位、荣誉职位和官位的尊称。对三公的称呼及其职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