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管理大道-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旁、之后,自己能够指导自己;动物则处于自然之中,为自然的一体,无意识而行动。一方面是摆脱自然的人,另方面则是被自然所束缚的动物。人既然脱离了“不得不然”的“自然”范畴,他就可以自行决定“目标”,自行选定达到其目标的途径,因而获得预期的“成果”。西方所强调的“目标管理”(ManagementbyObjectives;MBO)或“成果管理”(ManagementbyResult;MBR),实际上都把管理视为“始于『目标』(我要如此)而终于『成果』(我要成功)的历程”,加上“经由他人的努力及成就”,构成了西方式管理的意义,有如图这种管理的意义,传入中国之后,至少产生下述六种影响:1。管理与伦理脱离关系。认为管理是管理,主要在追求组织目标的达成,与伦理无关。浅见的人,甚至高喊“企业需要管理,是为了经经营有效,可以多赚利润,绝非为了慈善。”西方管理学家,殊少谈及伦理道德。人群学者所谓HumanRelation,多半指的是“个人对群体的关系”,他们将“个人与个人的交往”,列为私人生活的范围。这种“有公无私”的管理态度,也使中国伦理化的传统管理,面临极大的挑战。

2。不重视“修己”。平心而论,中西管理都离不开“修己安人”的范畴。只是中国传统,比较侧重“修己”,肯定“已修之身”才能“安人”;西方管理,则比较偏重“安人”,不过所用手段,有所不同罢了。西方式管理不以修己为重,很快地影响了中国。因为修己原本十分不容易,非有正确认识与坚毅意志,很难修磨成功高尚的人格,更不要讲求什么“无缺点”的境界。如今既能不予重视,岂不快哉!当然重安人而轻修已,以免给自己太多的压力。

3。不相信“感应”的力量。西方特重“个人主义”,各人有其自由意志,取向未必相同。因此西方管理,一直无法协调个人与组织的目标,使其归趋于一致。自泰勒(FredrickW。Taylor)迄今,仍未获得圆满的解决。他们运用压力、强调程序、极力激励、建立系统,乃至设法改变行为,由于偏重“物质环境”而忽视“精神环境”,所以不可能像孔子那样的主张“感应说”。中国管理现代化,急于引进各种方法,相对的把“感应”摆在一边,视同“过气的玄学”,摒弃在“科学”之外。自己不相信感应,当然不用心去感应,因而收不到效果。

4。重视“企业管理”。西方管理,特别重视企业管理,因为它自己发挥了实践的成效,而且具有衡量的标准。西方观念:政府机构、大学、医院和军队,只需要断断续续的管理,也就是发生严重问题时,为了解决问题才求救于管理。惟有企业管理,才是普遍需要的和连续的,可以说有企业便需要管理。影响所及,中国式管理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外,尚须另加“立业”一目,而“立业”的重要性,又显然凌驾原有的三个项目之上。

5。重视“安人”之后的“成果”。中国传统,承受孔子“见利思义”以及“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启示,力求“以仁安人,以义正我”,而“合于义与否”为求得富贵的取舍标准。但是西方式管理的追求成果与成功,显然并未顾及“义”的前提,不免使现代中国式管理,逐渐放弃“安人”的理想,转而追逐“效率”、“业绩”与“利润”等成果。

6。重视管理的手段。中国式管理的“感应”既然受到怀疑,自然易于接受西方管理程序(活动)的观念,认为管理要有成效,必须透过若干程序;相信这些手段的运用,有助于目标的达成。管理程序,也就是管理功能,西方学者的看法并不一致,通常则以计画(planning)、组织(organizing)、指挥(manding)、协调(coordinating)与控制(controlling)为重点。

中国式管理的现代意义中国式管理的传统意义,有赖于传统社会的完整典章制度,及其清晰确定的伦理规范。但是到了今天,传统的典章制度,固然破坏无遗,而伦理规范,也已经侵蚀得面目全非,不成体系。

自从西方管理输入以来,又带来了若干负面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式管理是否能够维持原有的意义,委实值得检讨。

首先,我们反省西方管理在意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分述如后:1。管理与伦理脱离关系,初看并无不当。特别是我们发现“家族企业”在人事安排上,很难摆脱伦理关系,以致企业内非家族成员普遍不愿意卖力的现象,更认为伦理只有害处,没有好处。

但是深入考察,便觉得十分危险。因为长此以往,“以厂为家”、“把公司视同大家庭”的观念势必消失。而员工亲如一家人、彼此同心同德的景象,也将一扫而光。

西方管理,视员工为“平均人”(做同样的工作,要有同样的表现),管理者为“合理人”(身为管理者,必定具有合理的态度),不但与事实未尽相合,而且容易引起彼此之间的对立。因为人有个别差异,当然不是“平均人”;管理者是“人”,有合理的时候,也必定有其不合理的时候,不可能经常是“合理人”。管理者往往觉得员工不符合“平均人”的水准;员工也常常埋怨管理者的不合理性,彼此互相猜疑不,不能信任,更谈不上亲密与和谐。要克服这种弊端,惟有依照中国传统,视组织内的每一个人,都是“伦理人”,进而希望管理者扮演“服务人”(替员工服务)的角色,员工则成为良好的“感应人”(对“服务”有所感应,尽一己之心,尽一己之力,把份内的工作做好),其情况如下图传统社会的典章制度遭受破坏,并不要紧。因为任何制度不论多么完善,终免不了有其漏洞,本来就应该不断努力加以修正改善。伦理规范也是一样,总要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有所调整。我们只要保持客观冷静的头脑,经常批评反省,以简择的眼光,解开纠缠分辨层次的束缚,使传统伦理化管理,获得合乎时代潮流的新意义,那才是真正的中国式管理现代化。

君子坦荡荡,并不在意表面的“有公无私”,因为仅有公谊而无私交,一切“公事公办”,未必能使部属尽心尽力。中国人是彼此关怀的民族,只要不“因私害公”或“私而忘公”,公务之外,还是应该保持适当的私人交往,才能发挥管理的宏效。

家族企业亦非全无优点,它所以被大家视为经济发展的障碍,主要是由于不能制度化,也难以礼聘人才。事实上这两点与是否家族型态,并不是绝对相关。“理一而分殊”,我们不能只看到它的细节,便一口气完全否定“理”的存在。中山先生便曾说过:“中国国民和国家结构的关系,先有家族,再推到宗族,再然后才是国族。这种组织一级一级的放大,有条不紊,大小结构的关系,当中是很实在的。如果用宗族为单位,改良当中的组织,再联合成国族,比较外国人用个人为单位,当然容易连络得多。”他真是了解中国社会的本质,看出中国有很坚固的家族和宗族团体,诚如日本观察家所说的,是巩固中华最大力量,比万里长城的贡献更大。

2。不重视“修己”,为害极大。管理所重虽在安人,但是徒言安人而不注意修己,必定无法安人。大学的三纲领明白告诉我们,明明德是修己,亲民是安人,必须做好修己和安人,然后才能达到至善的地步。管理者不论面对何种组群,绝无可以忽视修己的道理。西洋人私德、公德分道扬镳,互不相涉。管理者只要在公的立场,表现良好,私人的行为似可不管。我国人的想法并不如此,因为公私实在不容易划分。何况私德败坏,公德那里好得起来?中国管理者通常居于“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位置。惟有公德、私德同等重视,才能够以自身的德行,来感服所有的员工,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3。不相信“感应”的力量,主要是缺乏“良心对良心”的形上信念。“良心”的观念,乃是我国哲学的特色,由于中国人对“心”的看法,与西方大不相同。我们认为:心是精神的作用、理知的核心、良知的本质、感情的源头以及斡旋的官能所整合而成的一体,管理者茍能紧紧把握住一颗良心,便能够获得员工的感应。西方则采用通于物的观点来论心,诚如柏格森〈H。Bergson〉所说:“心理学摹仿别种科学的榜样,运用分析法,遂把从直觉里面得来的自我,裂为许多感觉、情感、意象,然后再作分别的研究。心理学的事实,不是全整的自我,只是一群心理的质素。”当然不可能相信人心能够互相感应。中国人又承认心是行为的主宰,管理者希望员工忠诚,就得设法赢得他的真心,因此更应该重视感应。

4。重视“企业管理”是应该的,因为以往成家立业都放在齐家的范围,现代特别重视职业生活,可以分成“齐家”、“立业”,比较符合实际情况。企业是人民生活的大事,也为国家生计的重要事务,何况经济是四大国力之一,而国力运用的战略指导是相辅相成的。国家战略是整体的,所以经济也离不开政、心、军。企业是经济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当然应该加以重视。

5。重视“安人”之后的“成果”,显然是短视的表现。孔子罕言利,并不是不言利。他只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不见得就表示他也反对“义而富且贵”。孔子宣导“仁道管理”,主张“因民之所利而利”,即是顺应着员工的心,去追求富贵。我们看仁政之中,孔子最重视“富”,他主张“富而后教”。既然要“富”,就不能不言“利”。孔子罕言利,显然居于下述三点理由:(1)对自己不言利,以免引起部属或他人的误解,认为目标不够光明正大,不足以号召群众,结合人心。

(2)避免上下交相利,造成利害冲突,以致形成对立。征之于西方的劳资对立,益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