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处世与礼仪-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构成颇大的心理压力,影响治疗效果。那么,人们在探视患病的亲友时,该如何说呢?
一、运用安慰性语言。探视者对患病的亲友病痛的安慰,是沁人心脾的。这时候,安慰性语言的力量比任何时候都显得生动、有力,它易于勾起患者与自己情感的共鸣,进而稳定患者的思想情绪,有利于患者疾病的治疗。例如,有个初患胆囊疾病的患者,因为疾病发作时疼痛难忍,加之一时未得到确诊而心理恐慌,大喊大叫。这时,患者的一个同事闻讯前来探望,并安慰说:“请你冷静一下,医生正准备给你作B超检查。你放心,这个部位不会有大病,我的一个亲戚和你有过相似病症,一查才知道不过是胆囊炎,容易治疗。”一席安慰话,似乎是一剂灵丹妙药,患者的情绪很快稳定了下来。
二、运用鼓励性语言。人们对患者适时的鼓励,是对其心理上的支持,它对调动患者战胜病魔的意志和勇气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尤其是某些患者对自己疾病的治疗丧失信心时,你若适时地给予真诚和符合客观事实的鼓励,也许就能在患者身上产生“起死回生”的作用。有一个年轻的建筑工人在高空作业时不慎摔伤,处于昏迷状态。患者在医院里苏醒后,觉得下肢不听使唤,遂怀疑自己将终身残废,萌生了轻生念头。患者的一个友人发现这一思想苗头后及时鼓励说:“你年轻力壮,生理机能强,新陈代谢旺盛,只要你积极配合治疗,日后加强锻炼,肯定不会残废,这是医生说的,请你相信我!”短短几句鼓励话,终使患者抛却了轻生念头,增强了治疗信心。以后的日子,患者不但积极配合治疗,而且坚强地投入了生理机能的恢复锻炼。数月后即伤愈出院。后来他跟友人说:“要不是你适时给予我鼓励,我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对恢复健康抱有信心的。”
三、运用劝说性语言。一些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往往会因为手术的疼痛或怀疑有危险而产生恐慌心理,进而拒绝治疗。面对患者的这一心理障碍,人们去医院探望时,应该积极做些说服工作。尤其是一些颇具现身说法性的劝说性语言,说服力更强,效果最好。有一个年老的胃癌早期患者,因为害怕剖开腹腔而拒绝手术。其家属虽一再劝说,都不奏效。后来,一个曾经做过胃切除手术的老朋友前来探视,他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劝慰道:“你看我做了手术后恢复得多好。你还是早期,手术后更容易复原。所以,你不用害怕。”通过朋友的劝说,这个患者终于接受了手术。
四、运用暗示性语言。有些患者往往因为自己的疾病好转缓慢而灰心。这时,探视者如果能抓住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某些症状缓解的依据,适时予以积极的暗示,将会消除患者的悲观心理,使其鼓起希望的风帆,积极配合治疗。有一个患黄疸型肝炎的患者通过一段时间的住院治疗,总以为自己的病没有好转,产生了悲观情绪,丧失了治疗信心。这时,一个亲戚前来探视,遂暗示说:“你的脸色比以前好多了,听医生说,你的黄疸指数已有所下降,这说明你的病情在好转!”这句暗示性语言,客观实在,使患者的精神倏然振作,于是,他乐观地接受治疗,加快了康复进程,不久便病愈出院了。
诚然,关怀激励和稳定患者情绪的语言形式远不止这些,因限于篇幅不再赘述。总之,人们去医院探望住院治疗的亲友时,应该多说些有利患者振奋精神、增强信心、促进疾病治疗和恢复健康的语言。倘若,面对病情较重而丧失治疗信心的亲友,你说:“哎呀,你病得不轻啊,看你瘦成这般模样了。”或者说:“唉,治你这病比较麻烦,目前还没有特效药。”就会使患者的情绪“雪上添霜”,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身体的康复。所以,上医院探视病人时,所运用的语言大有讲究。 
人际关系并非愈宽广愈理想
建立人际关系——乍听这个说法,大多数的人们都会产生“扩展人际关系”的想法。
然而事实绝非如此,勿宁说,人际关系狭窄也无所谓。倘若仅是藉由互寄贺年卡或交换名片而成立的人际关系,你应该抱持宁可舍弃的态度,才有可能建立起真正有效的人际关系。
没有朋友也无所谓的心境,反过来可以建立牢实的人际关系。反之,“我人面极广”,抱持这种想法的人,反而会让自己的人际关系腐朽。
从自认人面极广那时起,此人即已踏上人生的下坡道。因为一个人倘若自认已经拥有宽广人际关系时,必然会停止努力建立更广泛的人际关系。
抱持这种误解的人,在大众传播界尤其常见。这是因为在大众传播界工作的人们,通常自认比一般人拥有更多邂逅他人的机会。这其实是严重错误的观念。即使邂逅机会较多,也不过是高出1%左右而已。
即使在就业考试的面试中,“我人面很广”,以此答称的学生也不在少数。然而,被问及在具体上认识哪些人时,几乎无人可以答复出来。他们所谓的“拥有很多熟人”,其实形同“在我所念的的大学里有许多学生”的说法。这是因为他们会在无意中,将自己身旁存在的大批同学称之为“人际关系”。然而这根本称不上人际关系。
无论认识多少位同年龄的学生,也只不过是相同类型的人们大量聚拢在一起罢了。这种情形就人际关系而言几乎毫无意义。比起相同类型的100人聚集而成的人际关系,即使只有5位成员但全属不同类型人物的人际关系,反而更具人际关系素质深度。
上班族通常所指的人际关系,几乎也只是同性质人们大量的聚集而已。或许有人认为只要公司或行业不同,类型自然有所差异,然而所谓上班族,无论如何地仔细分类,仍然可以视作单一类型的人们。 
快乐来自于真实的人际关系
也许你很熟悉这样一种经验:某天你陪友人参与一群陌生人的聚会,因为人不熟,没太多的共同语言,可你又不能退出,还得礼节性的交谈,三个小时过后,在回去的路上,你的内心是什么感觉?同样一个聚会,是你大学毕业同学的十年聚会,可能聚了一天,分手的时候,你的心里涌现的又是什么感觉?我想你肯定会说,这两个聚会的性质不同嘛,当然是前一个聚会人坐在那里很不自在、很别扭,让人有无聊、乏味之嫌;后者则与前者大相径庭,老同学阔别十年,同窗学情,难得一朝相见,嘘寒问暖,谈天说地,氛围自然亲切怡人多了。
俗语里有“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或“我跟你很有缘”、“我和你说话很累”的话。在人际交往的过程里,人们往往因着不同的人、环境和主题而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人际之间的关系也随着每一次的交往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及反应:有人可能是“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成至交”;有异性朋友可能第一次见面就彼此来了“感觉”,遂发展成恋爱关系;也有人可能第一次谈话不投机,性格迥异,便草草收场,以后再也不联系了。凡此种种,我们想知道,到底是什么因素让两个人的关系短时间拉近?或者疏远?或一见钟情?或话不投机?
心理学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在人际互动的过程里,除双方的价值观与信念(或称心态)的差异影响沟通的效果与品质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非理性的元素能导致沟通质量的高与低,那就是——沟通中的双方心灵的开放程度及对对方心理需求的滋养与满足状态。如双方在谈话或任何形式的互动里,能最大限度的开放自己的心理与情感空间,势必带给对方在人性深处更多的了解、理解及共鸣,这对心理健康的支持是非常有助益的。如果二人的价值观与信念有较多的“交集”,再加上坦诚的心理互动,将会带来他们合作与友谊的“双丰收”!即使二人的价值观及信念的差异较大,不能共事合作,至少也能促使双方发展良好的友谊。
依据人在人际互动中心灵开放的程度,可以把人际关系分为六种型态:
一、孤岛型。
此时的心灵处于完全的封闭、退缩状态,紧紧关闭心门及感觉,如同置身于一个“孤岛”之上,比鲁宾逊漂流在“孤岛”上还要寂寞,至少鲁宾逊还能和与一条他相依为命的狗交流。而这类人没有任何的开放与沟通,冷漠的对人对己,非常的孤独,内心处于寂寞、匮乏、无聊的状态。假如要对心理健康及心灵滋养的程度打分的话,那么孤岛型则是零分,即心灵得不到任何的滋润与连接。
二、仪式型。
在人际里表现为寒暄、问候及固定仪式的状态。仅限于表浅的人际接触。如在电梯里遇见认识的人,只是点头微笑问好而已。若有人随口问你一句:最近好吗?你正好心情糟透了,告诉他你很痛苦,并痛苦失声,你猜对方会有什么反应?对方一定会吓坏了!为什么?因为对方的问候并不是真的要关心你,只是随便问问罢了,何必当真?在这样的互动里,仪式型要比孤单一个人要有所进步,可让心灵得到一、二分的滋养。
三、社交型。是在人际互动的过程中,每个人只谈及与自己的角色有关的内
容,完全不触及内心的情感。如隔壁邻居大妈们在聊天时,只谈谁家的媳妇孝顺、孙子可爱;卖电脑的哥们只谈论电脑行情、业务情况;女孩们在一起评论流行时尚;老板们谈论生意难做,等等。这样的一种社交状态,维持着彼此的关系不至于疏远,却很难有再进一步的进展,它对心灵的正面滋养比仪式型的人际关系要提升了七八分。
四、嗜好型。
你熟悉这样的画面吗?一群人在餐馆里大行酒令、山侃海吹,个个嘴里嚼着肥肉、喷着酒气,这时恰好年轻的女服务员走过,一人大叫“服务员,你长得好漂亮啊!”“是啊,”“是啊,”桌上的“酒友们”立即随身附和着……
嗜好型是两个人因着共同的兴趣、梦想、嗜好而在一起交流,比如游泳、爬山、跳舞、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