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史中的智慧-向历史借IQ-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智慧悟语:邪恶的阴谋只能短暂蒙蔽众人,却无法征服自己的心。

当一个人连自己都无法信任自己时,便已预告了一种不幸的即将到来。诚实的奖品就是赢得信赖!

充满韵律和节奏的朝代,各路英雄竞相登场,奇计百出。在每个人物的聚合与离散中,是否有什么《力量》在冥冥中无声地操作?

11。三国传奇之美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有首卷头词: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这首词极为动人,一语道尽在滚滚历史长河中,无论是英雄节士,还是奸佞小人,所有的赞誉与诛责终将湮没于时间的洪流;人生一切是非成败,功过得失到头来都虚幻无凭,只留下后世渔樵把酒促膝时,逍遥自得的一席闲谈而已。

此词为三国人物的悲凉壮阔和历史的多情与无情,揭开了千古传诵的序幕。于是,尽忠循义的刘备、关羽、张飞、孔明与奸恶残酷的董卓、曹操、司马懿等人,一个个在三国的历史舞台粉墨登场。精彩的历史情节,带来精彩的演义节奏和韵律,虽说《三国演义》是“七分史实,三分虚构”,从文学的角度看,倒也值得推崇。如果能再佐以陈寿的《三国志》正史,就是难得的将史学与文学融于一炉,读来更能痛快淋漓。

这首《三国演义》的卷头词,原是明朝杨升庵写的词牌“临江仙”,在他所撰《廿一史弹词》中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清康熙年间长洲大儒毛宗岗修订《三国演义》时,把它拿来放在卷头的。原非出自罗贯中之笔。

唐朝孟浩然有首《与诸子登岘山》诗,诗中有句“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对于世事浮沉和历史兴衰,已多所感叹著墨。即至宋朝,苏东坡写《念奴娇》诗中的开场“大江东去,→文¤人·¤·书·¤·屋←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更见《三国演义》卷头词的原型。罗贯中真是该对这些人说声“谢”字的。

二○○二年,莲华普门说唱舞剧演出“三国传奇首部曲”,该剧的导演有段话:“为什么三国演义开宗明义要提上这首词呢?或许,作者希望读者,在阅读书中每一位英雄人物的故事时,能有一份思、一份谢,一种宗教式的默想,从而对他们的遭遇,有着恭而敬之,同情且欣赏的态度。”所谓“宗教式的默想”该是对人生歌哭笑泪的了悟,从而抱持一种珍惜与超越的生命态度罢。也以着这样的理解,一起进入三国的历史!

智慧悟语:人类内在的生命,不会因着时空的不同,而有所改变。

要的是理解人生有时澎湃激昂,有时旷远悠渺。虚与实总在方寸一念,无论生命的型式以何种方式呈现,如能以“生命美学”观之,才是真正自我的渡化!

12。曹操也“三顾茅庐”?

《三国志》记载:刘备屯兵新野时,求才若渴。徐庶一向为刘备所器重,就向刘备举荐:“有位诸葛孔明,人称卧龙先生,将军愿意见他吗?”刘备回答:“你找他来。”徐庶说:“此人只可由将军亲自前往请见,不可屈就着将他招来。”于是刘备前往拜见,直到第三次,孔明才见了他,答应出山,这是正史。

另有一个民间流传的说法:曹操也是爱才之人,听说隆中住着孔明这么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就赶在刘备之前求贤去了。可曹操运气不佳,第一次因为冒雪前往,得了风寒,就半途折返了。后来曹操派手下大将典韦带着他的亲笔函求见。典韦是个舞刀弄枪的人,看不惯咬文嚼字的书生,而且架子端得比天高,心里上了火,便想硬绑。诸葛亮见他是个老粗,又无礼威胁,就心生一计和典韦打赌。孔明扯下腿上一根汗毛对典韦说:“你力能打碎千斤大梁,可就捏不断我的一根汗毛。”典韦不信,便使劲捏揉,当然这赌是输了,才悻悻然下山回去。曹操请孔明也因此不了了之。

刘备“三顾茅庐”在正史上是有这么一笔。民间传说曹操也曾三请孔明,虽语出无凭,但也暗合曹操爱才的性格。

南宋时宋文帝命裴松之注释《三国志》,裴松之引《魏书》说:“曹操知人善察,难惑以伪,提拔于禁、乐进于行阵之间,擢取张辽、徐晃于亡虏之内,皆佐命立功,列为名将;其余拔出细微,登为牧守者,不可胜数。”可见曹操唯才是用与知人善任,确实不假。

关键在于“三请孔明”刘备表现得至诚至性,而曹操若真如民间传说,就显得诚意有些缩水了。所以诸葛亮能一往无悔地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乃是为刘备的至情所感。《前出师表》有段话:“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茅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正呼应了此一说法。

中国文士常以“骨气”自许,诸如“吾腰间有傲骨,不能折腰卑颜事君王”等等文句,多如牛毛。孟子说得好:“欲见贤而不以其道,犹欲其入而闭之门也。”要招贤纳才,还是得放下身段的。

智慧悟语:从发现人才、聘雇人才到善用人才,是三阶段的事。

巧妙应用的一致性,就是做为一个主管须时时提醒自己:“最丰满成熟的稻穗,总是垂着贴近地面。”

13。曹操是奸雄?是能臣?

东汉名士许劭喜欢评论古今人物。有一回,曹操找他来问:“依您看,我是个什么样的人物?”许劭不肯回答。经曹操再三追问,他才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听了,觉得许劭形容得好,便笑着接受了。

汉灵帝光和末年,曹操因镇压黄巾之乱有功,被擢升为济南国相。汉灵帝去世后,董卓进京,废黜少帝,另立汉献帝,天下大乱。曹操不屑董卓的作为,便改名换姓逃往家乡。董卓下令缉拿归案。

曹操逃亡途中曾藏匿在老友吕伯奢的家中。吕的儿子得知官府重金悬赏捉拿曹操,便故意出卖他。曹操察颜观色,决定先下手为强,连夜杀了吕氏一家八口,曹操手起刀落的当儿,大叫一声:“宁我负人,勿人负我!”然后趁着夜色逃走。这是曹操枭雄性格的写照之一。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有一段描写更为传神。说是吕蒙杀了关羽之后,孙权派人将关羽的头颅装入木匣,送给曹操。曹操开匣一见,竟冷笑着说:“云长公别来无恙?”罗贯中的神来之笔将曹操刻划得入木三分,后世也因此为曹操定了型!

曹操被后人以“枭雄”视之,多与他性格上的“奸诈、残戮”有关。《资治通鉴》记载:公元一九四年,曹操曾两次东征徐州,一口气坑杀男女数十万人于泗水,尸首堆积如山,泗水为之阻断不流。后曹操攻取睢陵、夏丘,也是“皆屠之,鸡犬亦尽,墟邑无复行人。”

曹操固然有其奸险伪诈的一面,但他也是个“治世之能臣”。例证之一:曹操任洛阳北部尉时,曾造“五色棒”于衙门,厉行宵禁。灵帝宠臣蹇硕的叔父,因为特权犯禁,而被棒杀,洛阳治安也因而清平。

例证之二:有一次,曹操下令:“士兵行军不得损毁路旁麦田!”但曹操却因疏忽,马骑踏毁了一片麦地,曹操吩咐主簿依法论罪。主簿不敢论刑,曹操对著他说:“知法犯法,怎能统御三军?虽然我是主帅,不能处斩,那就让我处罚自己吧。”说完,便拔剑割去自己的头发。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割发受刑是精神上的死刑。

总之,曹操的性格其实是长短各一、优劣并呈,史家对于他的“用人唯才”就多所称许。所以能成就霸业,想来也不是单向性格能以致之的罢!

智慧悟语:诸葛亮在《后出师表》提到曹操:“智计殊绝于人,其用兵也,仿佛孙吴。”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看一件事总得从正反两面著手,才能看出个中三味来。

14。诸葛亮的“隆中策”

唐朝诗圣杜甫在《咏怀古迹五首》诗中,曾对诸葛亮大大赞扬一番。杜诗云: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这首诗不但称许诸葛亮计定三分天下的“隆中对策”,也推崇他为古往今来最为风流潇洒又指挥若定的第一儒将。

依《三国志》载。魏蜀吴三国的鼎足而立,是诸葛亮据形势分析向刘备献的策。“三顾茅庐”之后,刘备曾向诸葛亮请教天下大势,诸葛亮从容回答:“眼前的形势是,曹操坐拥百万兵马雄据北方,其人深具谋略,又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可与之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代。人心归附,地势险要,但却不足以单独和曹操对抗。可以与之结盟,而不能谋取其地。剩下的就是荆州和益州这两块千里沃野,这两州的领道人刘表和刘璋昏庸无能民心思得明主治之,很容易就可拿下。”

从战略制高点看“隆中对策”,果真是一条正确的政治和军事路线,刘、曹、孙能够鼎足而三,诸葛亮实无愧于杜诗称誉的“万古云霄一羽毛”!

高明的策略也需有好的执行者。诸葛亮的“联孙抗曹”,成败的关键在于孙权是否愿意结盟?

当时的客观形势是曹操声势如日中天,既败刘备于长阪,复挥军直取荆州。刘备此时只剩两万精骑退守夏口,要谈结盟必需双方实力相当,否则只能“归附”。而诸葛亮“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出使江东,竟以三寸不烂之舌说动孙权,订下同盟,后以水师联军大破曹操于赤壁,阻断了曹操一统天下的野心,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

唐代名臣裴度评论诸葛亮,认为他的功绩、智慧还在萧何、张良之上,当是持平之论。至于后来辅佐刘禅这位“扶不起的阿斗”,鞠躬尽瘁之后,病死五丈原,也只能说是“天意如斯,夫复何言!”

刘备临终托孤,曾对诸葛亮说:“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但他毕竟忠心耿耿,回说:“臣敢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