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菊与刀-第4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对名分的义理”,是允许使用的。为了消灭这种暴力,今后若干年内,日本政府还必须继续以往长时期的努力,即强调“义务”,而贬抑对名分的“义理”。
  因此,不能仅仅诉诸“判断”,还不够,还必须重建日本的经济,使目前二三十岁的人有生活之路,能“各得其所”。必须改善农民的状况。每当经济不景气,日本人就回到农村故乡。但很多地方土地狭小,加上债务重负,很难养活众多的人口。工业也必须开始发展。因为,反对平分遗产的情绪十分强烈,只有长子能够继承遗产,其他幼子只能到城市去寻找机会。
  日本人今后无疑要走漫长的困难道路。但是,如果国家预算不列重整军备的费用,他们就有机会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珍珠港事件前大约十年间,日本岁入的一半花在军备及维持军队上。这样的国家如果停止这类支出并逐步减轻取自农民的租税,是有可能为健全的经济建立基础的。如前所述,日本农产品的分配是耕种者得60%,其余40%用于支付租税及佃租。这与同是种稻国的缅甸、暹罗相比情况大不相同,那些国家传统的分配方式是90%留给耕种者。日本耕种者所交纳的巨额税金归根结底是用来支付军费的。
  今后十年期间,欧洲或亚洲任何不扩充军备的国家,都将比搞军备的国家具有潜在的优势,因为这类国家可以把财富用来建设健全、繁荣的经济。在美国,我们在推行亚洲政策及欧洲政策时几乎未注意这种情况。因为我们知道,我国不会因国防计划的巨大费用而陷入贫困,我国没有蒙受战争灾祸。我们不是以农为主的国家,我们的重大问题是工业生产过剩。我们的大量生产和机械设备已如此完善,若不从事大规模军备、奢侈品生产、福利事业及研究设施,我们的人就将失业。盈利投资的需求也十分迫切。其他国家情况则完全不同,即便西欧也很不同。德国尽管要负担巨大的赔偿,但因不能重新武装,在今后十年左右,如果法国推行扩充军备政策,那么德国就有可能建设起法国所不能做到的健全而繁荣的经济基础。日本也将利用同样的优势超过中国。中国的当前目标是军事化,而其野心得到美国的支持。日本的国家预算中如果不包含军事化目标,它将在不远的将来奠定繁荣的基础,并成为东方贸易中的主角。它的经济将建立在和平利益的基础上,并将提高国民的生活水平。和平的日本将在世界各国中获得有声誉的地位,如果美国能利用其势力支持这项计划,将对日本是很大的帮助。
  想用命令方式创造一个自由民主的日本,美国做不到,任何外国也做不到。不论在哪一个被统治国家,这种办法从未成功。任何外国都不能强迫一个具有不同习惯和观念的民族按照外国的模式去生活。法律不能使日本人承认选举出来的人们的权威,不能使他们无视其等级制中的“各得其所”。法律也不能使他们具有我们美国人所习惯的那种自由随便的人际交往、自我独立的强烈要求,以及自行选择配偶、职业、住宅和承担各种义务的热情。但是日本人已明确认为需要向这个方向改变。日本投降后,他们的为政者说,日本必须鼓励男女国民掌握自己的生活,尊重自己的良心。他们虽然没有这样说,但每个日本人心里都明白,他们已在怀疑“耻”在日本社会中的作用,而希望在同胞中发展新的自由,亦即从对“社会”谴责和追究的恐惧中解放出来。
  这也是因为,不论如何心甘情愿,日本的社会压力对个人要求太苛刻了。社会压力要求他隐蔽个人感情、抛弃个人欲望,而以家庭、团体或民族代表的身份面对社会。日本人曾经证明,他们能够忍耐这种生活方式所要求的一切自我训练。但是,负担实在太沉重,他们必须高度抑制自己以求得善遇。他们不敢要求过那种心理压力较轻的生活,结果则被军国主义者引上一条牺牲累累、漫无止境的道路。在付出如此高昂代价以后,他们变得自以为是了,并且鄙视那种道德观念比较宽容的民族。
  日本人走向社会变革迈出的第一大步是承认侵略战争是“错误”,是失败。他们十分希望在和平国家中重新取得受尊重的地位。这就必须实现世界和平。今后数年间,如果俄国和美国致力于扩充军备,准备进攻,则日本将利用其军事知识参加那场战争。但是,承认这一点并不能怀疑日本会成为和平国家的内在可能性。日本的行为动机是随机应变的,如果情况允许,日本将在和平的世界中谋求其地位。如若不然,他们也会成为武装阵营的一员。
  现在日本人认识到军国主义已经失败。他们还将注视,军国主义在世界其他国家是否也在失败。如果没有失败,日本会再次燃起自己的好战热情并显示其对战争如何能作出贡献。如果军国主义在其他国家也失败了,日本则将证明:它怎样汲取了一项教训,即帝国主义的称霸企图绝不是到达荣誉之路。
  注释
  1 麦克阿瑟(MacArthur; Douglas 1880…1964):美军著名将领。历任师长、西点军校校长、驻菲律宾司令、陆军参谋长等。太平洋战争爆发时任远东美军司令。巴丹溃败时脱走澳大利亚,后任西南太平洋盟军三军总司令,指挥对日反攻。1944年升任五星上将,1945年任太平洋美军总司令。日本投降后任盟国驻日占领军最高司令官。1950年任侵朝“联合国军”总司令,旋被免职。——译者。
  2 希德林将军:可能指Major General John H。 Hilldring(希德林少将),1945年任美国国防部民政事务长官。1946…1947年任助理国务卿,负责占领地区事务。——译者
  3 黑龙会(1901…1946):日本右翼团体。由玄洋社(见279页注)派生。甲午战争(1894…1895)后,针对俄德法三国压迫日本“退还”辽东半岛而建立,“黑龙”,指黑龙江和我国东北地区。首领内田良平。顾问头山满。会员以大陆浪人为主,1944年近万人。1946年被解散。——译者
  4 引自Upton Close; Behind the Face of Japan(《幕后的日本》),1942年,第136页。
  5 币原喜重男(1872…1951):外交家、政治家。三菱财阀岩崎弥太郎之婿。东京帝大毕业后历任驻荷、美公使、大使。1921…1932年历任华盛顿会议首席全权代表、多次担任外务大臣,主张对英美协调、避免对华直接干涉的“协调外交”,被称作“币原外交”,后遭军部和右翼势力攻击,退出政界。日本投降后,在美国占领军支持下组阁(1945。10。9 …1946。5。22),起草宪法、推行改革。次年辞职,后任进步党总裁、吉田内阁国务大臣、众议院议长。——译者
  6 Japan: An Interpretation(小泉八云:《日本:一个解说》),1904年,第453页。小泉八云(1850…1904):原籍英国,原名Lafcardio Hearn(拉夫卡迪奥·赫恩)。1869年在美国当记者,1890年作为美国《哈巴斯》杂志特派员到日本,后与小泉节子结婚,加入日籍,在日本当教师、记者,编《神户纪事》(英文),研究介绍日本,直至终老。著Glimpses of Unfamiliar Japan(《陌生日本的一瞥》,1894)、In Ghostly Japan(《神秘的日本》,1899).A Japanese Miscellaneous of Japan(《日本杂记》,1901)、Japan: An Attempt of Interpretation(《试说日本》,1904)等。我国近刊其选集《日本与日本人》、《小泉八云散文集》等。——译者
  7 引自Upton Close; Behind the Face of Japan; 1942年,第294页。这个俄军投降的故事未必完全真实,但并不影响它具有文化上的重要价值。[汶网//。。]
  8 1945年9月27日,天皇裕仁访问麦克阿瑟。谈话内容不详。——译者
  9 指1946年1月1日,天皇发表《人间宣言》:其中说:“朕与尔等臣民之纽带,乃由始终相互信赖和敬爱而联结,并非产生于简单神话与传说,更非基于日本民族为优越于其他民族之民族,并进而有统治世界之运命等空洞观念。”——译者
  10 Time(《时代》),1946年2月18日号。
  11 玄洋社(1881…1946):日本最老的右翼团体。玄洋,指日本九州和朝鲜之间的“玄海”。首领头山满,初期成员多为福冈士族,曾参加“士族民权运动”。后奉行国家主义和对华侵略,与日本军部关系密切。1901年部分社员另组黑龙会。1908年又创“浪人会”。——译者
  

附录一:
  鲁思·本尼迪克特小传
  鲁思·本尼迪克特(1887…1948),本姓富尔顿,祖辈曾参加独立战争。父亲(Frederick S。 Fulton)是一位外科医生。鲁思出生后两年多,父亲病逝。母亲(Beatrice Shattuck)带着鲁思和幼妹依附外祖父母,后辗转各处当教师。鲁思自幼深知艰辛,爱好文学,中学时即用笔名安·辛格尔顿(Ann Singleton)发表诗作。
  1905…1909年,鲁思在其母亲的母校瓦萨学院(Vassar College)学习,主修英国文学,成绩优异,其作品多次被推选至Phi Beta Kappa(1),并获得奖金。由此毕业后有条件在欧洲游历约一年。返美后在水牛城、洛杉矶等地工作,主要当英文教师。1914年,与康奈尔医学院生物化学教师斯坦利·本尼迪克特(Stanley Benedict)结婚。
  1919年秋,鲁思进入哥伦比亚大学,专攻文化人类学,其导师是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弗朗兹·博厄斯(Franz Boas 1858…1942)。这对鲁思一生影响很大。写鲁思·本尼迪克特小传,不能不对博厄斯和“文化人类学”(2)稍作介绍。
  博厄斯被誉为“美国人类学之父”,原籍德国,1886年移民美国,1896年起在哥伦比亚大学任教,1899年被聘为哥伦比亚大学第一位人类学教授。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