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魔刊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觉悟之道-第6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根据基督教,人是没有过去世,唯有现在一生给人准备到永恒的天堂或地狱。无论它们被认为是实在之地,还是一种境界,人的未来或是在天堂里享受无尽的快乐,或是在地狱里遭受无际的痛苦。因此,人死后没有灭尽,他的归处是灵魂永恒。 

叔本华说:“任何一个认为自己从无而生之人,一定会认为他再次回归虚无。永恒的存在在他存在之前消失,第二永恒开始,由此他将不停的诞生。这是一种魔鬼般的观点。” 

相信过去和现在的印度教信徒们不说人死之后一切不复存在,他们也不说人死后就得以永恒,但认为过去和未来是一无休无止的循环系列。在他们看来,只要生命中受到业力的牵引,生命之流就会永不停留地生存下去。到了一定程度后,人的本灵会重新回归到派生出灵魂的绝对实体(paramatma)之中。 

佛教相信当下的存在,并以现在为基础,论辩过去和未来。正如一盏电灯是无形电流的外在表现形式。同样的,人只不过是无影无迹业力的外部显现。灯炮说不定会损坏,灯光也许会消失。但是电流却仍然存在,灯光可以由另外一只灯炮而重新生起。同样的,业力不因有形肉体的分散而受任何扰乱,它从现前的意识中延展出来,导引后一生新意识的生起。在这里,电流就如同业力,灯炮可以比作是父母产生的最初胚形。 

过去的业引发现在的生;现在的业,伙同过去的业,成就未来。现在是过去的产物,又转过来成为未来的父母。

因此,死亡并不是一个人的最终完结。虽然这一特殊的生命阶段结束了,但是,驱使它继续生存的业力并没有被消灭。 

人死后,只要有无明和贪欲之水的生养,生命之流将无限的持续下去。一般来说,人死后不一定再得人生,因为人类不是唯一的有情众生。另外,地球,几乎是宇宙中的一微粒,也不是有情众生仅能得以再生的地方。有情众生可以把其它界趣作为栖息之地。 (6)

如果一个人希望终结此无常生死轮回,他可以达到目的,从根本上断除形形色色的贪欲,获证涅槃,正如佛陀和众阿罗汉一样。 

人将到哪里去?他可以到任何一个他希望和喜好之地,如果他胜任适应的话。如果他没有什么别的期望,他就由事物本身的规律来决定他的道路,他将依据自己的业力到达一个他应得之地。 

“为什么”是我们最后一个问题。 

为什么成为人?生命有何目的? 

这是一个值得争论的问题。 

唯物论者的观点是什么? 

科学家们回答: 

“生命有目的吗?是什么,在哪里, 

又在何时? 

衍生于太空,而有宇宙,太阳,地球,生命,人类,以及其它。 

但是,至于目的而言,谁的?何时?为什么?一无所有。” 

因为唯物论者把他们自己完全框限于感官数据和眼前的物质利益,忽视了精神价值。他们持有一种与道德论者针锋相对的思想。在他们看来,没有追求目的之人可言,因为本来就不可能有什么目的。非有神论者,佛教也在此范畴之内,不认为有一开天辟地的决意者。 

“谁使孔雀如此五彩缤纷?谁使杜鹃鸟鸣叫得如此美妙动听?”这是唯物论者把万事万物归结为自然规律所致的一个主要论点。 

“吃喝玩乐,众生皆以死亡来结束生命。”这好象就是他们学说的道德理想。他们认为,正如罗达诃里湿努所写:“道德是一种迷惑,唯有享受才是真实。死亡是生命的终了。宗教是愚昧的心智失常,精神病毒。一切善美、高贵、清净和慈悲皆会消亡。这种理论代表了享乐主义和自私自利,是对他们强烈欲望的粗糙证实。人们没有必要控制情欲和本能,因为这些是人类的自然财产。 (7)

《摄一切见论》云: 

“尽情地享乐,当生命属于你时, 

没有谁能逃脱死神追寻的眼睛; 

一旦他们烧毁了我们的形体, 

怎样才能重新获得?” 

“当生命存在时,生活快乐,即使欠债累累,也要以酥油为生。” 

现在,让我们再从科学中挖掘对“为什么”这个问题的解答。 

应该注意的是:“科学是对事物的研究,是对‘是什么’的研究,宗教是对理想的研究,是对‘应该怎样’的研究。” 

京阿特一汤母森主张科学是不完善的,因为它不能回答为什么这个问题。 

涉及到终极目的时,贝特俄西弥谈到了三种观点,即有神论、 

泛神论和化现论。“第一种,”他写道,“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颁布了一切自然规律,因为他预见到有时善美之事将要被变革。在这种论点中,目的清清晰晰地存在于上帝的思想中,上帝在他所创造的一切之外。 

“在泛神论的形式中,上帝不在宇宙之外,只不过从整体来讲。它就是宇宙,因此就不可能有创造的行为。但在宇宙里却有一种创造性的力量,它促使宇宙根据可以说是整个过程中就存有的计划发展。 

“在化现论中,目的就更加盲目。宇宙中的前一阶段预示不到后一阶段的任何事物,只不过有一种毫无目的导至变化的冲动,这种变化带来了更加完善形式的存在。所以,相当晦涩模糊地说,目的就隐存于起始之中。 (8)

我们不对此作任何评论,这些仅仅是不同宗教或伟大思想家持有的观点而已。 

不管有没有终极目的,但有一个问题,就是灯蕊虫、蛇、蚊虫等是否有价值,或狂犬病是否有存在的意义。人们怎样解释邪恶问题?地震、洪水、瘟疫和战争是不是被预先设计好了的? 

俄西弥阐述了自己对终极目的的看法后,大胆地宣称:“无论怎么说,为什么要荣耀人类?狮子和老虎又怎样呢?它们没有象我们这么多地伤害动物,它们又比我们美丽得多。蚂蚁又怎样?它们比任何一个法西斯更有能力管理好一个联合体。难道说一个夜莺,或云雀,或鹿的世界不比我们这个充满残酷、非正义和战争的世界更美好?信仰终极目的者绞尽假有的理智,但是他们的著作使人们又产生怀疑。如果我被授有万能的神力,或者有一百万年的时间进行实验,那么,作为我努力的最终结果,我将不会认为人有许多妄自尊大之处。(9) 

根据不同的宗教,生命的目的是什么? 

印度教认为,生命的目的在于“同梵天合一”或“重新回到衍生其灵魂的神我之中。” 

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说:“生命是为了荣耀上帝,永远使上帝快乐。” 

作为某一宗教的普通信徒,为了获得他们至高安乐,永恒不死的天堂,他会不会准备放弃地球上他紧紧执著不放的生命? 

实在是值得怀疑! 

那么,佛教怎样来回答这个“为什么”的问题? 

佛教不承认造物者的存在。因此,从佛教的观念来看,不可能有强迫注定的目的。佛教也不倡导左右人们未来,毫无自由行为的宿命论、决定论或预先注定论等。因为在这样的情况下,自由意志变得彻头彻尾的滑稽可笑,生命则成为一名副其实的机器。 

受自己过去所作所为、生长条件和环境的影响,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多多少少是很机械的。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讲,人是可以利用他的自由意志。一个人从悬崖上跌落下来,将会掉到地上,就如一块没有生命的石头。在这种情况下,他无法施展他的自由意志,虽然他有思想而不同于石块。如果他在悬崖上向上攀登,他当然可以行使他的自由意志,依照他的希望行事。反过来说,一块石头就没有自行其事的自由。一个人有能力选择正确和错误,善良和邪恶。他既可以仇视,也可以友好的方式对待自己和他人。这完全取决于他的思想及其发展状况。 

虽然人生没有一个特别的目的,但是人可能自由地树立生命的目的。 

然而,生命的目的是什么? 

奥斯本茨基写道:“有些人说生命的意义在于服务,在于放弃自我,在于自我牺牲,在于抛弃一切,乃至生命本身。其他人宣称生命的意义在于享受生命,在于从最终死亡的恐怖感中获得解脱。有些人讲生命的意义在于完美,在于创造超越坟墓以外的美好未来,或者属于我们自己的未来。另外一些人则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走向不存在。更有另一些人说生命的意义在于人类的尽善尽美,在于地球生命的组织化。不过也有一些人断然否决知晓生命意义的任何可能性。” 

一位博学的作家批判了所有这些观点,说:“所有这些解释的错误就在于这样一个事实,即他们竭尽试图在生命之外发现生命的意义,无论是在人类未来,或者是超越坟墓以外,或者是疑惑不解的存在,或者是贯穿持续转世自我的演变,总是在当下人生之外的某一物上寻找。但是,如果人们稍微向自身看一看,那么,他们将会看到,实际上生命的意义并不怎么迷糊不清。生命的意义在于知识。” (10)

在一个佛教徒看来,生命的意义在于圆满觉悟,即如理了知自己的本来面目。这一目的可以通过完美的行为,心智的培训,深刻的智观来实现,或换句话说,通过奉献和完美。 

奉献包含了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彻底无我的精神,它促使一个人为其他众生服务;完善包括了绝对的纯洁和无上的智慧。

[注]

(1)奥斯本茨基,《第三工具论》,第8页。

(2)一次闪电的时间中,或许千百个亿的刹那将会生起。

(3)爵士查尔斯雪林顿,《生命的展开》,第32页。

(4)奥斯茨基,《第三工具论》,第125126页。

(5)罗达诃里湿努,《印度哲学》,第一卷,第278页。

(6)“在银河系中,大概有一百万个生命可能存在的行星系。”

(7)《印度哲学》,第一卷,第201页。

(8)伯特伦?路斯尔,《宗教与科学》,1960,第191页。

(9)伯特伦? 路斯尔,《宗教与科学》,1960,第221222页。

(10)《第三工具论》,第192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